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江苏中医药界举行座谈会祝贺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点击次数:10176次2015-12-11

    12月10日,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出席典礼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了诺贝尔奖的奖章和证书,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颁奖当天,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和中西医结合学会在南京联合组织召开了“江苏中医药界祝贺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座谈会”。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周珉出席会议。江苏省卫生计生委、江苏省中医药局相关部门负责人,江苏中医药界老领导、老专家代表,在宁高等中医药院校、省直和南京市中医、中西医结合单位主要负责人,南京军区和省属综合性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专家代表、中药新药研发与中药饮片剂型改革研究领域相关专家和企业负责人,以及宁外部分相关单位代表、新闻媒体记者等共计40余人参加了会议。
    座谈会由江苏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吴坤平主持。会议首先由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亚博作“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研究发现相关背景及其与江苏渊源关系情况报告”。江苏与青蒿素的研究、发现有着深厚的渊源。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考证以及实地调研,专门形成了相关调研报告,刊发于《江苏中医药》2015年11期。屠呦呦在第三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交流论文《坚持对青蒿素的深入研究开发 为人类保健事业作更大的贡献》中回顾了青蒿素的研究发现过程,她强调:对青蒿的关注来自东晋时期江苏医家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是最早记载“青蒿治疟”的医学文献。在青蒿素研发中,屠呦呦团队又受其所载“绞汁”服法的启发,而取得关键性突破。1972年,屠呦呦研究员在南京首次公布青蒿素实验研究成果。江苏高邮民间采用青蒿治疟的经验为青蒿素研究、发现提供了灵感和依据。江苏高邮全力组织开展青蒿简易剂型治疗疟疾的系列临床研究,在青蒿和青蒿素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523”领导小组1978年11月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的青蒿素(黄蒿素)治疗疟疾科研成果鉴定会上,江苏省高邮县(现高邮市)卫生局被认定为6个主要研究单位之一,1981年3月又被评为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工作重大贡献先进集体,进一步肯定了江苏高邮在青蒿素研究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会上,与会专家围绕“江苏在青蒿素研发中的历史贡献”、“屠呦呦获奖对江苏中医药发展的启示”以及“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挖掘中医中药在防病治病中的巨大潜力”等方面进行了座谈发言。
“我们中医药界能率先在全国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对于我们中医药人是莫大的振奋和鼓舞。中医药的确是个伟大的宝库,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信心,乘胜而上,通过我们中医药界一代接一代的拼搏奋斗,努力在中医药发展上不断取得新的辉煌。”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著名中医专家周珉说。
    江苏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江苏省中医药局局长陈亦江因随省政府代表团出访未能出席座谈会,特别委托作了书面发言。他指出:“青蒿素研究发现与江苏渊源深厚,屠呦呦研究员为此喜获诺奖,江苏中医药界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将以屠呦呦研究员为榜样,学习她的精神,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大力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为繁荣中医药学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促进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所教授王旭东说:“在青蒿素研发中,屠呦呦从古代中医药文献获得灵感,采用冷浸法处理青蒿而获得成功。冷浸法提取只是中国医药伟大宝库中很小的一个点,中医药体系蕴藏着许多未被发现的真理,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而对于江苏中医药发展而言,应当从中受到启发,依托深厚的中医药底蕴,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努力在中医药研究中取得新的突破。”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启示我们,在中医药科学研究中,要坚持继承创新相结合,要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技术成果,中西医结合,协同创新,不断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同时,必须加强中医传统思维与现代科学思维相结合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陈涤平在会上表示。
    原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中医药局局长张华强说:“当前各个领域都在进入新常态发展,中医药也应适应新常态。可以讲,中医药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社会对中医药有着更大的需求。当前中医药发展还存在一定问题,我认为应当要借鉴现代科技手段来推动自身的发展,屠呦呦的成功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我们要向屠呦呦团队学习,苦苦思索,默默耕耘,锲而不舍,借鉴新手段,拓展新思维,通过大联合、大协作,加速中医药自身发展,努力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江苏省中医院院长方祝元说:“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奖,特别是青蒿素的研究发现,是中医药给全世界的一份礼物,是用中国式办法解决世界难题的一个成功范例。作为中医人,必须要坚定信心,发展中医,造福人民。”
    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分院、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王小宁专此作了书面发言。他说:“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奖,我们作为江苏分院感到无比自豪。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发扬屠呦呦精神,充分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人才、技术、品牌和管理优势资源,进一步加强与江苏自身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全面整合,大力促进江苏中医药科研能力的提升。”

    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江苏省第二中医院院长孙志广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不但表明中医药走向了世界,同时又意味着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在当前这样的大好形势下,作为年轻一代的中医药工作者,一定要向屠呦呦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学习他们无私奉献、团结合作、锲而不舍的精神。对江苏而言,要从屠呦呦获奖中获得启发,进一步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加强中医药医疗服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
    “回顾青蒿素的研发历史,有一个很重要的体会就是,我们需要学习屠呦呦为医学而献身的科学精神。药物研发的要求非常严格,需要做到‘安全、有效、可控’,如果不经过严格的动物实验而直接将其用于人体的话,是不符合新药研发规范的。然而,进行动物实验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复杂的观察过程。40多年前青蒿素的研发,因当时研发任务重、时间紧,因此屠呦呦团队亲自以身试药,很快明确了青蒿素的常规用量对于人体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从而显著加速了青蒿素研发最终走向成功的过程,这一点,值得我们每一位江苏中医药从业者学习。” 江苏建康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曾庆琪说。
    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苏省中医药学会中药饮片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嘉琳说:“我认为屠呦呦获诺奖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科研成果本身的内涵意义,新时期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关键还是要做好继承、创新、现代化和国际化。我们必须开拓思  维,持之以恒。”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启南说:“屠呦呦获奖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医药科学研究应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传承与创新并举,深入研究、努力挖掘祖国医药学宝库,提供符合国际要求的产品、技术和服务,满足世界人民预防、治疗和保健的需要。”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刘万里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对中医药界是个极大的鼓舞。青蒿素的研发成功是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结合的典范,是中医临床实践到原创药物产生研究路径的典范,是中医中药学科协同研究的典范,同时也是多学科多单位科研协作的典范。”
    88岁高龄的原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陈德华教授回顾了1958年参加“西学中”中药班学习以来与屠呦呦教授共事、交往的经历以及江苏中医药工作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高邮开展疟疾防治研究的历史,感慨万千,指出屠呦呦获得诺奖是世界对中医药的肯定,让从事中医药研究的科研人员感到振奋,进一步坚定了对中医药未来发展的信心。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中国天然药物》编辑部主任郑晓南说:“屠呦呦在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中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努力构建服务于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的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方法学研究和平台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科技期刊而言,应当通过选题策划、组稿约稿等形式,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中医药的深入研究,努力增强国际科技话语权。”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陈卫平说:“12月7日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发表演讲的题目是《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向世界10次提到“中医药”,我反复看了她的演讲视频,感触良多,深受鼓舞。屠呦呦获诺奖,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青蒿素发明,充分体现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精华、发展中医药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蔡辉说:“屠呦呦老师获得诺贝尔奖实现了中国科技领域诺奖零的突破,这个突破发生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领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也印证了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中国对世界上的大贡献,中医是其中的一项’。中医药确实是个伟大宝库,需要我们借鉴现代科技,通过中西医结合,加以发掘提高。”
    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分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释药系统重点研究室主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新药研究与开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贾晓斌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这一惠及全世界的科学盛事给予了我们很多启示,尤其是在中医药的研究与开发上,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临床疗效是中药研究与开发的基础;同时,中药研究应深入一线,到源头去调查;另外,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科研中一定要发扬持之以恒的精神。”
    南京市中医院党委书记虞鹤鸣说:“屠呦呦获诺奖让我感慨颇多,中医药学,源于自然,源于实践,天人相应,疗效确切,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后,更将传承发展,创新突破,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发挥重要作用。”
    扬州市高邮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姚学仁和中医管理科科长葛余兆说:“在青蒿素研发中,高邮参与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在1978年扬州召开的青蒿素科研成果鉴定会上认定高邮县卫生局为青蒿素研发6个主要研究单位之一,并被国家卫生部、国家科委、国家医药管理总局、解放军总后勤部联合评为疟疾防治研究工作有重大贡献的先进集体,我们感到无比的骄傲。同时,这也更加激励我们要进一步做好农村中医药工作。”
    此外,江苏省卫生计生委中医综合处处长陈燕,《江苏中医药》杂志执行主编王沁凯、江苏省传染病医院院长赵伟,江苏省中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薛明新、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魏睦新,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发展部主任费忠东,江苏省中医药学会青年中医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冯广清,江苏中医药科技奖奖励办公室执行主任陈宁,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李家宝,江苏中医药信息网执行副主编吴宁等分别从中医药强省建设、屠呦呦科研精神的发扬、民间中医药单方验方的整理挖掘、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合作、青年中医的历史使命、科技评价导向、民众中医药健康素养的提升、新时期中医药发展与信息化等多个角度发表了各自观点。
    会议通过讨论共同提出倡议,在江苏中医药事业发展中,要认真汲取青蒿素研究发现以及屠呦呦获得诺奖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深化对中医药是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的认识,充分挖掘中医药伟大宝库,积极利用现代科技,通过中西医结合,不断进行创新,努力实现新突破。同时从青蒿素研发成功和屠呦呦获诺奖中深受启发,强调在中医药工作中,要坚持原创优势,强化问题导向,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进行探索研究,努力发挥江苏自身优势,不断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积极奉献更多的中医药研究成果,切实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附:江苏中医药界祝贺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座谈会出席人员(排名不分先后):

周  珉  省政协原副主席
吴坤平  原省卫生厅副厅长、中医药局局长,学会名誉会长
张华强  原省卫生厅副厅长、中医药局局长
陈  燕  省卫生计生委中医综合处处长
陈德华  原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名中西医结合专家
陈涤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方祝元  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省中医院院长
孙志广  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省第二中医院院长
黄亚博  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曾庆琪  江苏建康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赵  伟  江苏省传染病医院院长
薛明新  省中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虞鹤鸣  南京市中医院党委书记
刘万里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
王旭东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教授
陈卫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
郑晓南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中国天然药物》编辑部主任
王沁凯  《江苏中医药》执行主编
吴启南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学会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贾晓斌  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分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释药系统重点研究室主任,学会新药研究与开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周嘉琳  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学会中药饮片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魏睦新  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
蔡  辉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
田耀洲  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消化科主任
姚学仁  高邮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葛余兆  高邮市卫生计生委中医管理科科长
费忠东  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发展部主任
李家宝  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发展部执行主任
冯广清  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办公室执行主任、学会青年中医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
陈  宁  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研究部执行主任、江苏中医药科技奖励办公室执行主任
吴  宁  江苏中医药信息网执行副主编
此外还有: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秘书处人员及相关媒体记者。



 
版权所有 © 2013 江苏中医药信息网 苏ICP备2020049628号 技术支持:光芒科技  
Copyright @ 2013 www.jst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苏省针灸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1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