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各地动态
扬州耿氏喉科暨扬州中医门派传承研讨会召开
点击次数:5612次2015-11-16
   今年适逢耿氏喉科杰出代表、医史和文献专家耿鉴庭诞辰100周年,1115日,扬州市中医学会、扬州市中医院等联合举办的耿氏喉科暨扬州中医门派传承研讨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国医大师石学敏;江苏省卫计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陈亦江,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亚博,耿鉴庭先生后人、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著名园林专家耿刘同,副市长董玉海、卫计委主任黄为民等出席研讨会,与扬州中医门派的当代传人共聚一堂,与众多中医药界同道共同交流经验,共谋发展,为推动中医药事业不断前进贡献积极力量。开幕式由扬州市中医院院长沈雨春主持。

耿氏喉科创立于清乾隆三十年

耿氏喉科创立于清乾隆三十年,到耿氏第五代耿耀庭,正式形成“庭”字门喉科,夏春庭、江圣庭、林芝庭、奚燕庭等喉科名家皆出于门下。耀庭先生嫡子耿鉴庭,1915年出生,13岁即从父及姑母临症抄方,17岁即独立行医应诊,后又深造与于江苏省立医政学院(今南京医科大学),衷中参西,承继祖业,惠人无算。耿氏旧寓被称为耿家港,为扬州现存以医者姓氏命名的街巷。1955年鉴庭先生应卫生部之邀入京工作,从事中医喉科临床及中医研究工作,创立中医古籍出版社。担任全国中医中心图书馆副馆长、中国中医研究院首批研究生导师、北京市政府专业顾问。曾作为中医专家参与国庆观礼、马王堆汉墓文物鉴定、鉴真遗像归国迎接等重大活动,是中国近现代中医、中西医结合喉科代表性人物之一。

扬州中医门派  献计献策共商传承大计

扬州中医药不断传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众多门派,他们各以所长而名列医林,有的绵延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不衰,流传近代,扬州影响较大的就有“庭”字门喉科(耿氏喉科)、“然”字门内科、“谦”字门儿科等七大门派。涌现出任继然(1895年)、吴克谦(1901年)、朱复林(1911年)、耿鉴庭(1915年)、孙浩(1929年)等名闻桑梓、声动京华的中医大家,其中耿氏喉科在扬州医坛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扬州中医药事业在耿鉴庭先生等老一辈中医药专家的引领下不断继承创新,持续发展。

近年来,扬州通过开展传统师承教育 、创立老中医工作室、设立名医馆等途径,加大老一辈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的传承。扬州市中医院等单位积极创造条件挖掘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资源,通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扬州目前共有“臣”字儿科、“然”字门内科、“谦”字门儿科、“春”字门内科、朱氏针针灸等五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顾氏内科、陆(张)氏眼科等六个市级非遗项目。

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主任黄晖认为,门派制度就是一个重要的传承模式,值得业内关注和推广。他说,传承要解决“传”和“承”这两个方面,为什么要“传”?“承”怎么承法?传承有什么意义呢?那就是掌握话语权。传承中要立规矩解决“传”的问题,更要重视学术思想的传承,我们都知道最值钱的东西是思想,我们恰恰把最值钱的东西丢掉了。门派的掌门人不是随便确定的,这个掌门人要带着门派的一帮人,闯出一片天地,掌握话语权。

黄晖表示,扬州中医门派制度的传承非常重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形成中医发展的一种新的模式。

重视学术思想的传承  耿氏后人赠药王像

“很惭愧,我们到会的耿氏儿孙,除小妹耿引循从事医务工作外,其余都不是耿氏喉科的传人,但所事的专业都与父祖辈的文化血缘没有隔断,都渗透着家族文化传统的脉络,涵纳家族传统文化的视野和先辈所耕耘过的文化领域。先父耿鉴庭1915年出生于扬州。今年是扬州建城2500周年,自小在家族文化的熏陶下,更受到扬州两千多年文化积淀的滋养。在毕生的从医学术活动中,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条是医史医药文献文物的研究,另一条主线便是对扬州历史文化文物的保护和研究。”耿鉴庭先生后人、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著名园林专家耿刘同说,“今天,我带来了一幅高仿画,那就是药王像,这个药王像创作于1912年,比我父亲还大3岁。这药王是唐代的韦慈藏,唐代三大名医,画上主要有‘施药济人’的理念。小时候,我在家里就知道扬州各大药店有个联合施药行动,就是把施药的药单放在大夫家里,遇到贫困的买不起药的人就可以给他们,比如说藿香正气,上面盖着大德生的印,贫困的人拿着这张条子到大德生就可以免费领药。施药时,大夫会问他们住南门还是西门,以方便他们就近取药。传承中医,不能丢掉‘悬壶济世’的思想。”

两位院士来扬授课 建议成立耿老喉科经验传承研究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崔咏梅指出,扬州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举办这样的研究会,非常有意义。陈院士、石院士专门来授课,规格非常高,他们不仅是院士,还是国医大师。这些专家的到来,将会中医流派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回忆说:“耿老住处距我家仅几十步之近,晚饭后他常时而漫步至我家闲坐、聊天,他是一位学问渊博、为人诚挚、开口便有不少典籍知识谈笑的词句,我们很钦佩他,常常叨念着他。是我们良师益友。郭沫若先生给他的赠语‘好自口中出,春从手上生’,是对他数十年医学生涯人生的最好写照。晚年他著有《咽喉传灯录》,要我和我的老伴陈维养作序,我们怀着敬意写了感言祝贺代序,未敢言序。我们夫妻与耿老感情深厚。在纪念耿老诞辰100周年的时刻,我们深深怀念他老人家,学习他的为国家、为中华民族、为弘扬传统医药学的丰功伟绩,永远纪念他和我家的充满热情与友谊的友好的一生。”他建议,扬州甚至江苏应该成立耿老喉科经验传承研究室。

江苏省卫计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陈亦江说,扬州人文荟萃,中医名家辈出,今年是建城2500年周年,扬州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医药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有这么多人存在就是健康扬州,有这么多人存在就是健康中国,所以扬州的中医药文化对扬州这座古城的人文,包括生命的存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觉得传承、继承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继承是基础,创新是才是生命力。因为现在即使把华佗请出来,也不能解决现代的疾病,因为疾病谱发生变化了。传承不仅要用最普通的方法,比如传子、传女,更要用现代的方法,比如培训班、研讨会,更好地传承下去,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扬州市中医院  汤红芳)

 


 
版权所有 © 2013 江苏中医药信息网 苏ICP备2020049628号 技术支持:光芒科技  
Copyright @ 2013 www.jst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苏省针灸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1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