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国内
11月16日"世界慢阻肺日":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院士谈慢阻肺的防治
点击次数:2791次2005-11-16

 www.jstcm.com 2005年11月16日9:15:08 中国医药报

    "你知道什么是慢阻肺吗?"调查人员问。"什么,慢鼠肺?"东北人的回答充满疑惑;"我不知呀!"广东人的回答有些尴尬。而同样的疑惑和尴尬,也显现在北京、成都等地被调查者的脸上。11月7日,在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与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于广州市共同举办的"世界慢阻肺日媒体座谈会"上,上述的调查录像一经播放,立即引起了与会各媒体记者的关注。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指出:"由于慢阻肺(COPD)早期症状不明显,且疾病进程比较缓慢,所以通常不为人们所重视,这也是大众对其知晓率低的原因。"同时他强调,虽然慢阻肺危害严重,但只要采取正确的干预措施,该病是可防可治的。因此,今年11月16日---"世界慢阻肺日"的主题即是:轻松呼吸,不再无助。

  慢阻肺近期流调结果

  世界慢阻肺协会于去年的"世界慢阻肺日",公布了有关机构在巴西、智利、中国、墨西哥、土耳其和乌拉圭进行相关调查所获得的数据:慢阻肺侵袭了10%~15%40岁以上的成年人。这一患病率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此前调查结果的3倍。

  钟南山院士在解释这一差异出现的原因时说,以前,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慢阻肺流调数据是建立在进行肺部疾病治疗人口的比例上的。但是,慢阻肺在发展到足以影响人的生活质量之前,通常是不能被诊断的。所以,采取这一方法很可能低估患有慢阻肺的人数。而对比之下,采用被称为肺活量测定法的呼吸测试来获得慢阻肺的代表性样本较为准确。

  那么,慢阻肺在我国的发病情况究竟如何?钟南山院士首次公布了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历时4年,在广东、北京、上海、重庆、辽宁、天津、陕西等省市的城市和农村,对20245人通过问卷调查、体检和肺功能测试开展的慢阻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慢阻肺的总患病率为8.2%。其中,男性为12.4%,女性为5.1%;城市为8.8%,农村为7.8%;患病率呈现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调查还发现:吸烟者患病率高于不吸烟者;吸烟使慢阻肺患病的危险性增加;现在吸烟者的慢阻肺患病率明显高于现在不吸烟者;吸烟人群中有15.1%患慢阻肺;吸烟种类和开始吸烟年龄对慢阻肺患病率有明显影响。

  在广东的调查还显示,将流调前被诊断的慢阻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均计算在内,慢阻肺相关疾病的诊断率仅为31%,有69%的慢阻肺患者被漏诊或误诊。慢阻肺的正确诊断需要进行肺功能检查,但只有6.5%的被访者此前做过肺功能检查,大部分慢阻肺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对广东省的广州和潮汕地区30家医院进行的调查显示,7家三级医院均开展了肺功能检查;5家二级医院中只有3家开展了肺功能检查;18家一级医院均未开展肺功能检查。表明肺功能检查在大多数基层医院没有得到重视。

  慢阻肺危害严重

  慢阻肺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并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钟南山院士指出,慢阻肺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位列全球导致死亡疾病的第4位,每年由此死亡的人数达275万。在经济发达地区,慢阻肺是导致死亡的疾病中发病率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种。在2020年之前,其导致全球死亡人数仅次于心血管疾病。一项对急性加重期慢阻肺住院患者(半数患者需要特别护理)进行的研究表明,其住院期间的死亡率为11%,6个月及一年内的死亡率分别为33%和43%。

  在我国,慢阻肺是城市第四大病死原因,是农村第一大病死原因。该病每年导致我国100万人死亡,并造成500~1000万人残疾。目前,我国约有慢阻肺患者2700万。

  "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往往要依靠吸氧才能维持生命,不仅较早地丧失了劳动能力,甚至还会影响到穿衣、洗澡、交谈、睡眠等日常生活。"钟南山院士接着指出,随着症状的加重,慢阻肺患者还会经常感到恐惧或失落。有些患者对自己的状况有负罪感,如感觉自己对以前的吸烟行为应该负有责任。因此,抑郁、焦虑及绝望在慢阻肺患者中比较常见。

  慢阻肺给社会带来的负担同样惊人。如2002年美国用于慢阻肺防治的费用为321亿美元。此外,患者在该病急性加重发作时通常需门诊治疗或在急诊室治疗,要使用其他药物,因而也导致慢阻肺治疗费用相对昂贵。同时,由于病情逐渐加重,且引起多器官功能损害,使护理患者的家庭成员也要承受逐渐增加的体力、社会及经济负担。

  慢阻肺的发病原因及症状

  "慢阻肺包括常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是一种逐渐削弱患者呼吸功能的破坏性肺部疾病。"谈到慢阻肺的病因,钟南山院士将其罪魁祸首归为吸烟,其次为与粉尘(职业)、烟雾及有害气体(生物燃料、汽车尾气等)长期接触和遗传病变(防止肺部弹性纤维损伤的α

  1

  抗胰蛋白酶缺乏)。例如,慢阻肺多发于吸烟20~25包年以后(一包年为平均每日吸20支烟并持续一年)。研究表明,在所有吸烟者中,有15%的人出现慢阻肺症状。

  慢阻肺由多种因素共同致病,其中包括纤毛功能失调、气道结构改变、气道炎症、系统失调、气流受限等诸多病理生理改变。主要症状表现为慢性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气短(或呼吸困难)、咳嗽、喘鸣及黏痰增加。长期如此会导致心肺功能不断减弱,最终引起死亡。

  与慢阻肺相关的慢性气流受限可导致呼气后肺部残气过多,也称"气体陷闭"。该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气道阻塞引起的,并可引起气短。在疾病的早期阶段,气短多数出现在体力活动之后。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休息期间也会出现气短。与其他常见症状一样,气短可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如步行上楼梯或洗浴等),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阻肺患者的病情可能周期性急性加重发作。急性加重发作的定义为,出现一个或多个新的下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喘鸣、呼吸困难等。

  慢阻肺可防可治

  虽然目前医学界尚未发现可以彻底改变长期肺功能低下的方法,但钟南山院士认为,随着新的药物出现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慢阻肺是可以防治的。

  首先,戒烟是防止患慢阻肺和减轻此病进一步恶化最有效的措施。其次,避免或防止粉尘、烟雾及有害气体吸入也可有效阻止慢阻肺的入侵。

  由于是一种进行性疾病,慢阻肺的早期诊治对预防并发症和病情急性加重至关重要。钟南山院士建议,慢阻肺高危人群---长期吸烟或长期被动吸烟、常处于空气污染环境、有家族病史者、超过40岁且有慢阻肺症状以及日常活动或运动时呼吸急促者,应定期到专业医院进行肺功能仪器常规检查,以检测在最大肺活量过程中的第一秒内所呼出的空气容积(FEV1);在尽可能深吸气后用力快速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用力肺活量,FVC)。将上述数值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身高的预期数值进行比较,就可发现其是否发生气流受限和/或慢阻肺。

  世界慢阻肺协会将慢阻肺分为以下五个阶段:0阶段,有患病的风险;第一阶段,轻度;第二阶段,中度;第三阶段,重度;第四阶段,极重度。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该指南建议应用分步骤的治疗方式,对中度至极重度的慢阻肺患者进行长效支气管扩张剂维持治疗。常见的治疗药物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抗胆碱能药物(短效及长效)。此类药物通过阻断胆碱能受体,抑制副交感神经系统收缩支气管的作用,从而扩张支气管。其中,噻托溴铵适用于慢阻肺(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伴随性呼吸困难)的维持治疗及急性加重发作的预防。其独特之处在于长效性和持久性,每日一次的剂量可保证患者在长期治疗过程中的有效支气管扩张,对肺功能的改善程度优于沙美特罗、异丙托溴铵。作为四价铵类,它不通过血脑屏障,而且胃肠道吸收少,因而具有耐受性良好的特点,使其成为慢阻肺稳定期一线用药的首选。

  其次是β2受体激动剂(短效及长效)。此类药物直接刺激气道平滑肌β2的受体,从而扩张支气管。甲基黄嘌呤、氨茶碱在此类药物中最为常用,可有效治疗慢阻肺。但由于其具有潜在的毒性,因此最好将其制成吸入型支气管扩张剂。

  此外,有几种联合用药的方案也可用于治疗慢阻肺,如短效抗胆碱能药物与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联用,或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与吸入型皮质激素联用。后者只建议在疾病的重度阶段,及在近12个月内疾病发作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慢阻肺患者中使用。

  钟南山院士同时指出,运动训练计划对所有的慢阻肺患者都有益处,它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运动耐受性,并改善呼吸困难症状(气短)以及乏力现象。典型的综合肺功能恢复计划包括运动训练、心理支持、营养咨询及教育。此外,长期家庭氧疗(每日夜间持续吸氧8~10小时),也可有效延长慢阻肺患者的生存期。

  "上述防治措施虽不能逆转慢阻肺的病情,但有可能终止该病的进程。"钟南山院士说,这正是目前慢阻肺防治研究的方向。

  相关链接:

  世界慢阻肺日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征集了各国专家的意见后,制定出慢阻肺全球防治倡议(简称GOLD)---帮助人们提高对慢阻肺的认识,改善慢阻肺诊断不足和治疗不力的现状,并把每年11月的一天定为"世界慢阻肺日"。

  今年"世界慢阻肺日"是11月16日,主题是"轻松呼吸不再无助"(BreathlessnotHelpless)。它致力于向那些可能患有慢阻肺但尚未被诊断出的人们强调:呼吸困难不是伴随衰老而来的不可避免的症状,其可以被改变。它同时向慢阻肺患者传递一个积极的信息:有效的治疗可以让慢阻肺患者感觉更好,活得更积极。

 
版权所有 © 2013 江苏中医药信息网 苏ICP备2020049628号 技术支持:光芒科技  
Copyright @ 2013 www.jst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苏省针灸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1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