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国内
人民日报: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进入快车道
点击次数:2525次2005-10-28

        老百姓防病治病,离不开中医药。2002年我国实施《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中医药现代化被提上议事日程——

      近日,以“中医药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在成都举行,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位代表参加大会。大会由科技部、卫生部、农业部等7部门与四川省政府共同主办,代表中医药科技最高水平。
  专家称,大会集中检阅了我国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以来的成果,探讨了发展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对中医药事业发展来说,是一次承前启后的重要会议。
  收获
  中药工业年产值逼近1000亿元
  中药产业成为我国战略产业。会上首次公布的一组数字振奋人心:2004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达958亿元,比2003年增长18.7%。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说,我国现代中药产业链日趋完善,现代中药产业的雏形已初步形成。
  数据还显示:2004年中药销售收入实现892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实现利润89.5亿元,比上年增长11.2%。中药工业的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均高于或明显高于医药工业的平均水平,展现了较强的发展态势。涵盖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的现代中药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发展。目前,全国已建成448个中药规范化种植基地,18个省(区、市)的规范化种植面积已达1424万亩。
  中药发明专利申请2.6万件
  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成功完成了艾滋病、心脑血管、肿瘤等一批新的中药治疗品种的开发,以及六味地黄丸、藿香正气丸等传统名优中成药品种的二次开发,有7个中药品种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临床研究许可,并申请了国际专利。
  近年来,国内中药相关专利申请连年增加,2003年为2929件,2004年已增至4520件。截至2004年,中药发明专利申请达2.6万多件。2003年至2004年,203个中药新药批准上市。
  17省制定202种GAP标准
  标准规范建设初见成效。重点组织开展了常用中药材、中药饮片、配方颗粒及中成药的质量标准,以及中医药疗效、安全性评价标准等研究。试行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制度和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技术要求。
  17个省(区、市)研究制定了202种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和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建立了122种中药材质量控制方法。
  农民增收、生态建设等综合效益显现
  中医药现代化工作已成为各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战略和解决“三农”问题等工作的重要方向和有效途径。
  四川、吉林、贵州、天津、陕西、宁夏等省区市已经把中药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地推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在促进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产生了重要作用和影响。如宁夏通过林药、草药间作,实现退耕还林和特色产业培育的统一;四川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面积3.2万亩,带动17万农户,户年均增收1500元。
  挑战
  濒危资源保护挑战中药材生产
  我国中药材的品种、面积、产量优势十分明显,仅国药用植物种类就有1万多种,部分物种蕴藏量较大。然而,我国中药资源生产与开发利用效率低,消耗大,一些名贵中药材资源几乎枯竭。中药材人工规范化种植的面积在扩大,但生产管理不规范、单产低、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依然突出。这使我们的传统优势活力正在消失。
  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指出,急需开展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和利用现状的调研,收集种质资源,加强野生药材的保护工作,提高人们维护生态平衡、挽救野生中药材资源的意识。通过加强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规范中药材种子(苗)生产经营活动和加强技术指导,提高中药材质量和安全水平。
  我国中药销售仅占国际市场的5%
  我国传统的中药生产、加工和销售方式还不适应世界各国的不同需求,这是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中成药不同批次的质量稳定性、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等问题,也成为许多国家对我国中药出口设置技术贸易壁垒,阻碍我国中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借口。
  统计表明,近年来国际市场上中药销售额每年160亿美元,我国仅占5%左右。国际植物药销售额每年300亿美元,我国占2%,而欧洲占30%,美国占25%,日韩占21%。2003年我国中药出口额7.12亿美元,占我国全年药品出口总额的8.9%。
  中药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流失严重
  中药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流失严重,已成为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中药主流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专利申请所占比例不足10%,主要以个人占多数,而个人专利的实施难度大、成功率低。许多中药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目前我国中药专利国外申请只近千项,而外国在我国申请高达1万多项,且这些专利占我国医药领域高新技术的80%以上。
  鉴于中医药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自主创新领域,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的张庆呼吁,国家尽快推行中药产业知识产权优势发展战略:加快制定我国促进新药开发与中药现代化的知识产权战略、技术标准战略,应对国际专利竞争。
  民族医药发展后继乏力
  尽管民族医药持续发展,但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指出,近20年来,不少地方的民族医生、民间草医已经越来越少,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群众基础亟待抢救和保护。
  民族医药不完全是现成的金子,而是富饶的矿山。诸国本建议对国家举办的民族医医疗机构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保证其后继有力,持续发展。对民营的民族医医疗机构,也要关心支持,帮助其提高临床水平。从改善条件、人才培养、加强管理等方面下功夫。
  希望
  未来10年中草药将在世界兴起
  面对现代医药的一些窘境,天然药物在全世界被重新重视。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中草药的开发利用在未来10年内将在世界上全面兴起。目前全球使用天然药物的人数约为40亿,各国正不断放宽对中医药的限制,中药销量逐年攀升,中医药产业在全球正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
  近年来,大量的现代化研究表明,中医药在防治癌症、肝炎、风湿性疾病、糖尿病等复杂性疾病,以及亚健康状态调节等方面有独到优势。2003年中医药参与防治SARS表明,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独特优势。目前的研究结果还显示,中医药在艾滋病治疗等方面能够治疗机会性感染,调节免疫功能,减毒增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而且,中医药成本相对较低,适用性广。
  发展中医药意义的突显,不仅使中国加大了中医药科技的投入,欧美许多发达国家也加强了对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药的研究,国际社会对传统医药的发展态度越来越积极。2003年,WHO制定了新的全球传统医学战略规划。2004年4月,欧洲议会和理事会通过了关于传统草药法规的修正案。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制定了草药法规。在美国,中医也逐步取得合法地位,被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纳入医疗保险的范畴。美国FDA不再要求中草药是所谓纯而又纯的“单体纯品”,而可以是“安全、有效、可控的混合物”,为中药走进美国主流市场清除了法律障碍。
  中医药现代化将成为未来我国科技发展重点
  经过多年无数次的讨论,中医药现代化的整体思路基本确定。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曹洪欣指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和多学科融合,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研究方法体系,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基本任务包括:“继承、发展、创新和国际化”四项主要工作。刘燕华透露,目前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已将中医药现代化作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重点;“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加大中医药的科技投入,全面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中医药现代化四大基本任务(新闻背景)
  中医药现代化“继承”的主要任务:对中医药传统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现代诠释,深入挖掘中医药科学文献和古典医籍,构建中医药知识库系统;建立中医药个体化诊疗体系,对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用药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的挖掘,构建中医药现代传承技术体系;继承、研究传统制药技术和经验,转化为中药工程化技术和工艺规程;大力强化对中医药传统知识和技术体系的继承、整理和挖掘。
  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建设现代中医诊疗体系;建立中医药疗效、安全性评论方法与标准;开展中医药治疗重大疾病,预防、保健的适宜技术研究;研发中医诊疗技术与专用仪器设备,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发展绿色中药种植(养殖)业,确保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研制适用于中药(复方)生产的工艺、工程技术及其装备,提高中药制造业水平;加强以中药为基源的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新产品研发;进行疗效确切的传统中药的二次开发,提高中药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技术水平。
  中医药“创新”的主要任务:构建融合传统与现代知识、技术的新型创新平台,鼓励发展新的技术方法,探索建立系统、综合的方法学体系,对个体生命的健康、亚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转归过程进行认知和干预,并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的标准规范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国际化标准规范及其研发技术平台;研究建立中医药国际标准;加强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医疗、保健产品研究开发与注册;积极推进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生产合作与学术、技术交流;推进中医药立法;中药作为治疗性药物进入医院、药房和医疗保险系统;通过联合办医、办学、合办研究机构等,使中医药知识与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播。
           ———摘自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在第二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的报告《中医药现代化国家科技发展战略》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王淑军] 

 
版权所有 © 2013 江苏中医药信息网 苏ICP备2020049628号 技术支持:光芒科技  
Copyright @ 2013 www.jst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苏省针灸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1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