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专题 > 会员代表大会(2011届)
江苏省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针灸学会五年发展规划(2006.10-2011.10)
点击次数:4156次2006-10-26

     “十一五”时期是江苏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是加快推进江苏医药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江苏省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和针灸学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根据江苏卫生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以及省科协、省民政厅有关会议精神,从江苏省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和针灸学会的实际出发,特制定新一届理事会今后五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江苏省发展中医条例》。根据新时期国家卫生工作方针,围绕我省卫生行业的中心工作,团结和依靠广大会员和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技工作者,坚持学会宗旨,加强能力建设,打造学会品牌,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管理为手段,以促进发展为目的,不断增强学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着力推动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科技自主创新,突出“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核心任务,为建设创新型江苏、又快又好推进“两个率先”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发展思路
     确立以会员为主体,实行民主办会。为会员和医药科技工作者服务,为江苏医药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为提高公众医药卫生科学文化素质服务,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针对影响学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性问题,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努力把学会建设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事业改革与发展要求,符合学会自身发展规律,具有江苏特色、时代特征、自身特点的创新型、学习型、和谐型医药卫生科技社团。
      三、总体目标
     在上级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基本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我省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要求的学会组织体制和管理模式;学会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自立、自强、自律的运行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改进和丰富活动方式方法,不断拓宽活动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广泛,活动质量和水平全面提高;进一步树立学会的学术权威性和鲜明的社会形象,增强对广大会员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更好地发挥自律、维权、协调、服务、交流等社会中介作用,为我省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和针灸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四、主要工作
     (一)大力开展高质量学术活动
     通过开展多层次、多类型、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活动,促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学术的交流与创新。进一步优化选题质量,认真分析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和针灸事业发展的形势,紧紧围绕行业的中心工作,着力定位于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工作开展与学术研究的热点、难点和疑点,以解决制约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事业和学术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针对性地加快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发展。积极组织探讨制约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发挥的关键共性问题,探讨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问题,研究交流江苏中医药学术流派特色经验,如孟河学派、温病学说及名医名家经验等。
     改进和丰富活动方式方法,继续办好“江苏省中医药发展、中西医结合高级论坛”等品牌活动,积极组织“毛泽东同志10•11重要指示发表五十周年纪念活动”(2008)。探索打造“春华秋实”学术成果展示月品牌活动。创造和推出新的精品项目,组织农村(基层)中医药发展(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活动。积极引导相近学科以及多学科联合开展学术活动,促进学科间的交流与协作,提升活动水平,扩大活动影响,力争做大做强做精做优,全面树立学会学术权威形象。建立健全学术活动评价体系,提高学术交流活动的水平和质量。发挥学会在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方面的独特优势,积极主动地加强对外联络与国际间、港澳台地区间的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和针灸学术交流工作,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现代化进程。
      (二)大力开展继续教育活动
      以提高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充分发挥学会的整体优势,大力开展以中医药理论与技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针灸学术新进展为内容的、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活动,加强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重点抓好高层次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和农村基层人才培养工作。以地方学会为主体,以提高乡镇和社区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服务水平和质量为目标,以基层工作人员实际需求为重点,大力支持和配合行业主管部门,采取措施,加强农村和社区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积极推广农村和社区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适宜技术,帮助广大农村和社区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人员提高服务能力。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网络,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远程继续教育。以江苏中医药信息网为依托,构筑远程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继续教育系统,积极为广大会员、医药卫生科技工作者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创造良好条件。
      (三)大力开展评优表彰活动
      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大力开展评优奖励活动,对涌现出的优秀会员和优秀医药卫生科技工作者进行表彰,充分调动他们的协作性、参与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为广大会员和医药卫生科技工作者提供体现自身价值、展现自我风采的机会。继续开展“优秀青年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优秀中药工作者”、“优秀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工作者”、“优秀基层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等品牌奖项的表彰活动,不断拓展评优表彰领域。积极鼓励开展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设立学会专项基金,资助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技自主创新项目,推出创新型人才和创新性科技成果。争取设立“江苏省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针灸学会科技成果奖”。
      (四)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大力开展中医药科学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全面提高社会对中医药的认知率和信赖度。特别要面向农村,面向社区,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普及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知识,纠正群众对中医药的片面认识,为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营造积极氛围。通过科普活动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和文明素质。不断创新科普方式方法,除继续采取科普报告、义诊咨询等方式外,积极组织编写推广医药卫生科普作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站等媒体进行医药卫生科学知识普及活动。继续办好全省各市联动的“百名中医、中西医结合高级专家大型义诊活动”,巩固和完善“中医药健康快车送医下乡”活动,积极组织学会各专科专病研究中心开展农村对口支援活动,大力扶持农村专科建设。
      (五)切实做好政府委托事宜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充分发挥学会的优势和潜力,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争取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出色完成政府委托的各项工作,赢得政府部门信赖。不断拓展学会职能,争取更多地承担政府委托事宜。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技咨询开发与成果转化工作,不断提高科技咨询服务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进一步适应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的要求,在学科发展规划、医疗技术评价、拟定疾病防治策略或诊疗方案、职称评定、中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培训和考核、中医医疗广告审批等领域积极开展工作。积极做好会员维权工作,提高学会的公信力。
       (六)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
      继续深化学会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学会内外部关系,加强学会组织建设。
      1.加强会员发展工作
      进一步确立以会员为主体的组织体制,继续做好会员发展工作,建立多元结构的会员制。适应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技队伍的结构、流向分布和就业出现多样性的趋势,进一步扩大会员覆盖范围,重视发展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针灸工作者入会,重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针灸工作者入会。积极吸纳学生会员。探索会员分级管理机制,积极引入“积分制”会员管理模式,根据会员资质、会龄、类型等综合指标确定会员级别,试行初级会员、中级会员、高级会员、资深会员等分级管理。积极探索学生会员、普通会员、外籍会员的分类管理机制。并积极启动发展团体会员单位。
    认真落实会员的权利和义务,为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会员提供针对性服务,不断拓宽服务范围,充分利用网络化优势创新服务方式,进一步提高为会员服务的质量,充分调动广大会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加强专业委员会组织建设
       专业(工作)委员会是学会的二级分支机构,是学会发展的基础。不断适应新时期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与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事业改革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与拓展分支机构的组成。并积极组建农村与社区中医药工作委员会,逐步健全学会农村与社区中医药工作开展的网络,并积极配合行业主管部门指导农村与社区中医药工作的开展。积极组建中西医结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委员会,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体系中的作用。积极组建中医药法制工作委员会,开展中医药法律法规的研究工作,积极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做好中医药法律法规贯彻与执行工作,同时对广大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科技工作者在行业中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援助。积极组建博士工作委员会(博士论坛),充分发挥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博士群体在推动学术研究中的积极作用。
      按照专业委员会管理办法,强化专业委员会建设,建立健全专业委员会评价体系,积极引导专业委员会工作开展。在专业委员会换届改选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推荐和遴选制度。在专业委员会负责人的选用上,从“聘任制”转向“竞聘制”,进一步扩大中青年委员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的比例,使中青年委员有更多的机会在专业委员会工作中发挥作用,使整个专业委员会形成合理的梯队。探索专业委员会星级评比管理模式。
      积极加强专科专病研究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巩固专科建设成果。大力加强院会合作,重点围绕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疾病、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争取形成一些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特色突出的专科专病研究中心。
       3.加强对各市学会业务指导
适应管理体制的变化,探索加强对各市学会业务指导的新途径,进一步密切同各市学会的联系,健全学会网络,切实加强对各市学会的业务指导。
      4.加强学会工作志愿者队伍建设
     随着学会体制改革的深入,学会专职人员越来越少,积极探索实行固定用人与流动用人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方法,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逐步形成吸引人才参与学会工作的机制,建立学会工作志愿者队伍。准确定位学会工作志愿者的岗位,确定学会工作志愿者招募的原则,制定志愿者管理办法,建立志愿者人才库,充分调动志愿者积极性,为学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七)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过去5年,学会的制度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后5年将进一步完善学会规章制度,不断适应学会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建立新的规章制度。在学会工作中建立一系列评价体系,如:学会活动评价体系、专业(工作)委员会评价体系、专科研究中心评价体系、学术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等。力争将学会工作全面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八)进一步办好《江苏中医药》
       进一步办好由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学会联合主办的《江苏中医药》杂志,把《江苏中医药》打造成中医药界的精品名牌杂志。继续坚持“双百”方针和“质量第一”的原则,进一步增强杂志的学术性、导向性和可读性,保证杂志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全面实行网络化办刊。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既要提高国家及省部级资助课题论文的刊出比例,又要加强实用性、基础性中医药知识的普及,为农村和基层中医药工作者服务。全面提升杂志综合质量,实现精彩内容和精美形式的全新展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详见《江苏中医药》“十一五”发展规划)
      (九)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
      在“一家两网三库四化”工程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全面推动学会工作方式方法的变革。加强学会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应用服务,建立并完善各类数据库。在完善会员库、委员库、专科专病专家库基础上,建成学会工作志愿者库、活动项目库以及江苏省名中医、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库等。进一步加强江苏中医药信息网建设,以网站为依托,全面启动“网上建家”工程,打造“数字化”学会。积极引导各专业委员会、各市学会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工作,使“岐黄论坛”真正成为学会及专业委员会的“议事厅”。通过“网上建家”,密切与会员和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全面增强广大会员的归宿感,大大增强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国际交往、信息服务等活动的即时性、有效性和趣味性。全面实现《江苏中医药》、《江苏中医药信息》、《会讯》等出版物的电子化。积极构筑远程视频服务与交流平台,启动远程继续教育项目。
      (十)进一步加强秘书处建设
      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秘书处内涵建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改革、创新、服务、管理、学习”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创建学习型、创新型、实力型、和谐型秘书处。进一步理顺秘书处管理体制,积极解决秘书处办公场所及办公人员问题,进一步改善办公设施和办公条件,为学会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积极引进计算机、管理类专门人才,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创新工作方式。树立“中西联手、刊会结合”一盘棋思想,切实加强科学化管理,充分发挥和体现“三会一刊”在我省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版权所有 © 2013 江苏中医药信息网 苏ICP备2020049628号 技术支持:光芒科技  
Copyright @ 2013 www.jst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苏省针灸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1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