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专题 > 会员代表大会(2011届)
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五届、针灸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点击次数:5425次2006-10-26
吴 坤 平
(2006年10月18日)
 
各位代表:
      我受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五届、针灸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代表予以审议。
 
五年工作回顾
 
      2001年12月,江苏省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针灸学会联合换届,办事机构实行一体化管理。5年来,学会在省卫生厅、省科协、省中医药局、省民政厅的领导关心下,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针灸学会的指导帮助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学会宗旨,发挥联合优势,整合各类资源,强化服务理念,以创新求发展,以发展促创新,大力实施“一家两网三库四化”工程,取得了“中西联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工作互动”的良好效果。特别在制度建设、会员发展、专业委员会建设、网络建设、评优表彰和开展重点品牌活动等方面成绩显著。5年中,制定各类管理制度50余项;重新登记与发展会员总数达7048人(截至2006年9月30日);调整组建新一届专业委员会72个,专家库成员达2616人;举办学术活动及继续教育项目170项,参加人数近26000人次;举办科普义诊活动52次,编印、发放科普宣传资料10万余份,直接受益群众达10万余人次;开展评优表彰活动15次,授奖835人次。学会工作在许多方面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连年获得省科协的表彰。2004年,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和中西医结合学会双双被中国科协表彰为全国学会之星。2006年,学会秘书处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表彰为继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学会党支部亦被中共江苏省委省级机关工委表彰为先进党支部。学会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学会发展呈现出新局面,为推动江苏乃至全国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和针灸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努力促进学术繁荣
    开展学术交流,传播最新科技成果,精心打造学术交流平台是学会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学会服务和推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针灸事业发展的价值体现。5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的中心工作,密切结合学科发展趋势与特点,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开拓创新,努力在提高学术会议质量上下功夫,努力在扩大学术会议影响上下功夫,努力在打造学术会议品牌上下功夫。2002-2006年,三会共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32项(其中:中医药学会19项、中西医结合学会12项、针灸学会1项,);承办省级学术会议108项(其中:中医药学会57项、中西医结合学会46项、针灸学会5项);共组织学术报告、专题讲座1213场,参会代表14000余人次,论文资料汇编125册,论文总数7558篇。此外,共参与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及海峡两岸学术交流6次。通过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升了学会学术地位,充分显现了学会在推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针灸学术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纵观这几年开展的学术活动,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打造品牌项目,实施精品战略
      在举办学术交流活动中,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积极实施精品战略。通过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项目,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无论在会议内容还是会议形式上,均进行精心安排,确保会议质量。在内容上,注重品质,如:邀请知名院士,充分利用专家队伍,安排高质量、高层次的专题报告;在形式上,力求多样性、灵活性与生动性,演讲报告、小组讨论、幻灯演示等多种方式交叉运用,此外还推出了一些较为新颖的学术交流方式,如“功效图片展”、“诊疗过程电视直播”等,令人耳目一新。自2002年至2006年,学会每年均举办具有较大规模、较大影响的全省综合性学术活动,充分展示学会形象。2002年10月,举办了新世纪首届中医医院改革与发展研讨会;12月,举办了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暨江苏省中医药学术大会,会议规格高、影响大,参会代表300余名,通过此项活动,系统梳理了省中医药学会的发展历史,精编了纪念画册,回顾了40年来学会所走过的光辉历程。2003年分别举办了毛泽东同志关于“中西医结合重要指示”发表45周年纪念活动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术大会、江苏省针灸学会成立15周年纪念大会。2004年分别举办了江苏省中医药发展高级论坛、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术大会、江苏省针灸学术大会。参会人数均在200-600人,会议层次高,反响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9月,省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苏中医药编辑部在南京联合举行了江苏省中医药发展、中西医结合高级论坛暨学术大会,出席代表1000余人,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1000余篇,精编学术文集8册,达600多万字。大会分别设立了脾胃病、肾脏病、急症医学、生殖医学、皮肤科、药学研究、护理、基层等8个分会场,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本次盛会规模之大,层次之高,参会专家之多,学术氛围之浓,涉及领域之广,成果展示之多,在江苏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界尚属首次。
     (二)注重联合办会,加强资源整合
     在举办学术会议过程中,充分利用三个学会一体化管理的优势,注重联合办会,加强资源整合。5年来,我们积极采用学会间联合、学会与杂志联合、学会与有关单位联合、相近学科专业委员会联合、全国性会议与省内会议联合的形式组织会议。在会议内容上,做到学术活动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理论交流与实践技能交流相结合、特色经验研究与最新科技进展相结合、学术交流与提高论文写作水平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专业交流与科普服务相结合。在专家安排上,做到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不同专科领域相结合以及老中青人才相结合。如,2006年召开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冠心病发展与趋势学术研讨会,即由省中医药学会心系疾病专业委员会、老年医学分会与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会议分别邀请了中医、西医心脑血管领域的知名专家作学术讲座,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以及来自日本的专家菊池健次郎教授参加会议并作了专题报告。通过联合办会,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扩大了会议规模,提高了会议质量。
      (三)会议材料规范,重视会议全程
      5年中,我们特别重视会议材料的编印。每一个学术活动均配发高质量的会议材料。除对会议报告内容及论文质量严格把关外,亦对会议材料外观及其内芯版式进行精心设计,同时对内容进行认真编排,对于论文汇编还专门制订了《学术会议论文编排规范》,严格保证会议材料的质量。几年来,共精编各类会议材料、论文汇编161种,合计2400万字。在举办会议的过程中,我们重视会议的全程,特别是容易忽略的会后工作,决不虎头蛇尾。每次学术活动后,均对会议进行认真总结和完善,如:对会议反馈意见进行认真分析,收集整理会议影像、录音及文字资料,精装合订会议文集,撰写会议纪要、述评,还设计制作会议画册、纪念光盘并寄发给广大会议代表。几年来,分别编印和制作了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成立40周年纪念画册及光盘、新一届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纪念画册、毛泽东同志关于“中西医结合重要指示”发表45周年纪念光盘、2004年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术大会纪念光盘等材料。另外还编印了江苏省中医药系统四会一刊汇要(2001-2005),资料翔实,装帧精美,客观记载了学会、杂志5年来的各项工作。
       (四)加强两岸交流,开展国际合作
      5年来,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国际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学术交流。2002年和2004年,省中医药学会和台中市中医师公会在台中联合举办了“第二届海峡两岸疑难病学术交流会”和“海峡两岸中医药学术交流会”。2003年,在南京接待了台中市中医师公会组织的来访。2003年组织代表赴欧洲出席“第三届欧洲中医药国际大会”,2005年组织代表赴丹麦出席“中丹中医药国际会议”,并接待了美国16人大学生参观团。此外,还组团赴日韩以及港澳进行中医药学术交流。许多专科分会通过各种渠道邀请了国际医学组织的著名专家到会做专题报告,共同研讨中医药学术,推动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
       二、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围绕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出的“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的总体目标,学会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开展了大量形式多样、质量上乘的继续教育活动项目。5年中,三会共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52项(其中:中医药学会23项、中西医结合学会26项、针灸学会3项);举办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55项(其中:中医药学会27项、中西医结合学会26项、针灸学会2项);其中学习班与学术会议联合举办的82项(其中:中医药学会37项、中西医结合学会40项、针灸学会5项),三会共组织专题报告1116个,学员9000余人次,编印学习班专辑103种。
      5年来,学会紧紧围绕卫生、中医药工作的中心任务积极组织开展继续教育。2003年突发“非典”,学会积极组织相关继续教育活动,并分别邀请了我省“抗非”英雄殷凯生、邱海波、赵伟等教授作专题报告。2005年,省中医药学会、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联合承办了省中医药局委托的“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人员培训提高班”,免费对全省92家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的260余名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了为期6天的培训。这项工作对提高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提高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和传染病防治能力,以及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诊断治疗水平和管理水平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学会对本次培训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确立了办班宗旨:配备一流的师资,编写一流的教材,确保一流的质量。直至开班前,共召开了2次有20余位专家参加的教材编写座谈会及多次筹备工作会议,为各位学员精心编印了一本约50万字的高质量培训教材。培训采用了讲授与讨论结合、报告与问答结合、教学与自学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操作培训结合等形式。根据学员意见反馈表的统计,学员满意度为100%。
      在开展继续教育过程中,积极与医院专科建设与专科人才培养结合,围绕专科专病进行专题教育。积极响应省卫生厅提出的“三走进,三服务”号召,通过基层工作委员会以及与各地方学会联动的方式,积极开展农村与社区中医药继续教育活动,通过专业委员会对口支援的形式,实施基层专科建设帮扶工作,对基层专科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努力提高其专业素质。
在管理模式上,为了克服由于专职人员少、工作面广量大的矛盾,制定了《关于中医药继续教育的管理规定》与相关工作备忘,内容包括筹备工作程序、优选师资、质量控制、信息反馈等学术活动筹备至举办的各个方面,作为举办继续教育项目的指南,要求主办继续教育项目的专业委员会于会前签订。通过签订工作备忘,形成约束机制,强化质量监督;加强师资优选工作以及教材编撰;加强信息反馈管理、完整归档材料以备检阅;在财务管理上,严格按照国家财经制度执行。对组织举办继续教育项目中基础好的专业委员会,采取自收自支、收支平衡;基础欠佳的专业委员会,学会则根据实际情况拨出专款,增加投入予以扶持。这项措施的实施,使各个专业委员会均能正常地举办继续教育项目,从而进一步从整体上提高了专科业务水平、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三、积极开展科普咨询,努力服务人民群众
学会充分发挥专家云集、人才荟萃的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科普宣传及义诊活动。5年来,共举办科普义诊活动52次,组织义诊咨询专家1200余名,编印、发放科普宣传资料10万余份,制作宣传展板320块,直接受益群众达10万余人次。
      我们将每年5月参加江苏省科协举办的科普宣传周活动作为学会科普宣传工作的重心,精心组织,积极筹划,创新性地开展了具有自身特点、极富社会效益的科普活动。如:在2002年科普宣传周活动期间,组织16位专家,义诊群众500余人,当场发放科普资料8000份;自2003年起,我们配合科普宣传周活动,连续3年组织了全省13个省辖市学会联动的百名中医(中西医结合)高级专家大型义诊咨询活动,目前此项活动已成为学会品牌科普项目。在进行为人民群众送健康的同时,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省科协的充分肯定,每年均获科普宣传周先进集体称号。
     我们积极配合实施“农民健康工程”,组织“送医下乡”活动,深入我省仪征、赣榆、沭阳、靖江等地乡镇进行科普义诊,力求缓解广大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06年科普宣传周活动期间,学会发起倡议,与江苏省华夏中医药研究中心、靖江华夏医院共同举办了首列“健康快车”乡村行活动。“健康快车”配有X光机、心电图仪、B超机、化验仪器等检查设备,将利用2-3年的时间率先在靖江农村为当地191个自然行政村的农民提供部分免费健康体检,建立当地农民健康电子档案。为了做好这项常年性的工作,我们还联合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首批编印了15000册的《知识与健康》手册,免费赠送给农民兄弟。活动当日,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疑难病远程会诊基地正式挂牌落户靖江,学会将充分发挥专家资源优势,在华夏中医药研究中心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让农民成为最大受益者。“健康快车”乡村行具有较好的创新理念,主题突出,形式新颖,符合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特点,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广泛关注。实践证明,该项活动是继“百名中医(中西医结合)高级专家大型义诊咨询活动”后的又一创新,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江苏电视台、扬子晚报、新华日报、健康报、江苏科技报等新闻媒体均进行了相关报道。2006年9月,省科协将此项活动评为“最佳活动奖”。
     另外,学会还积极配合“妇女节”、“护士节”、“传统医药日”、“爱肝日”、“爱眼日”、“高血压日”、“糖尿病日”等开展科普义诊活动。如:2006年3月18日“全国爱肝日”期间,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与南京市第二医院联合举办了大型科普义诊咨询活动。58名肝病专家参加了义诊,直接受益群众4000余人,总受益人数达40000余人,此次活动受到社会广泛赞誉,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对义诊现场进行了全程直播。
      通过科普义诊活动不但提高了人民群众的中医药知识认知程度和健康水平,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学会地位也进一步得到提升。
     四、积极加强组织建设,努力巩固学会基础
    5年来,我们严格按照省科协、省民政厅的有关规定,根据学会章程,牢固树立“依靠会员、依靠专家、依靠基层学会组织”的办会理念,本着“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的工作思路,切实加强学会的组织建设,为学会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强化会员为本意识,积极做好会员发展工作
     会员是学会的立会基础,力量源泉。本届理事会狠抓学会基础建设,强化会员为本意识,切实重视会员发展工作。中国科协冯长根书记指出:“学会首先要搞清自己的家底,到底有多少会员;学会要强调个人会员制,是会员就要交纳会费,这是衡量一个学会的最起码的标准。”为此,我们在进一步明确会员权利与义务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全部会员进行了重新核查登记,同时积极发展新会员。初步实行了资深会员、普通会员等分类管理。我们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吸收不同层面、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领域的会员。如利用学会自身的组织网络,通过各专业委员会、各市学会进行会员发展;利用学术会议、期刊杂志,进行入会宣传;还利用网站,以最为便捷的方式,直接接收广大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入会申请。我们重点发展了一批在行业内有突出贡献、学术水平较高、医术精湛、品德高尚的医药工作者成为会员,使学会的专家优势充分显现。5年来,江苏省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针灸学会共重新登记和发展会员7048名,其中中医药学会3248名,中西医结合学会3241名,针灸学会559人。所有会员的基本资料齐全,信息数据翔实,全部纳入了计算机数据库管理。
     我们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努力提高对会员的服务水平,扎扎实实推进各项服务工作。我们积极分析会员需求,开设了形式多样的服务方式。如:向会员免费赠送《会讯》、《学会工作信息》,及时告知学术活动计划、继续教育项目安排以及学会工作最新动态;优先对会员进行业务培训并优惠10%的学费,优先向会员提供学会的有关学术资料,学术会议征稿时免收审稿费;在稿件水平等同的条件下,《江苏中医药》优先发表会员撰写的稿件,并免收审稿费;会员优先参加总会及本会组织的访问、考察,出席国际会议,出国进修或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同时,我们还利用江苏中医药信息网平台为会员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务,开设网上学术交流园地,并对会员进行网上宣传、网上推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服务,赢得了会员的拥护和支持,大大增强了学会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二)深化改革发展思路,加强专业委员会建设
     专业委员会建设是学会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届理事会深化改革发展思路,大力加强了专业委员会建设。在专业委员会换届工作的实施进程中,我们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委员候选人分各市学会、原专业委员会和各有关单位三个渠道进行推荐。注重把学风正派、富于创新、会员公认,又十分热心学会工作,真正关心学会建设,能为促进学科进步、推动学术发展而努力工作的同志推荐和吸收到各专业委员会中来,使每一个专业委员会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把专业委员会建设成坚持宗旨、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管理规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工作班子,而绝不是荣誉班子。学会对推荐材料进行全面审核,纳入数据库管理,坚持质量标准,兼顾单位地区,审核年龄、职称、职务、学历、执业资格、工作业绩等,综合各方意见,提出建议人选,并进行网上公示,最终确定名单。通过2003-2006年前后4年的集中换届调整和增补,省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针灸学会共对72个专业委员会(中医药学会33个,中西医结合学会35个,针灸学会4个)进行了重新组建工作,目前三会专业委员会委员达2616人。构筑了拥有一大批在临床、科研、教育、管理等方面高素质的、能够真正代表我省各学科先进水平的专家网络,完善了我省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强大的专家队伍基础平台建设。通过对专业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分析,学历高、职称高、热情高、年龄低,是新一届专业委员会的显著优势。
      新一届专业委员会的调整,在思想观念、组织建设、服务理念、管理模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在管理模式上,学会创造性地对新一届专业委员会实行了台账管理。学会通过工作流水账、委员参与账、经济管理账,对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进行全面考评,加强监督管理实效,提升服务协调水平。
     (三)明晰学会组织体系,加强专家梯队建设
     5年来,进一步明晰了学会组织体系,加强了专家梯队建设,体现了学会组织的层次性。第一层次,基础是会员,一切以会员为本;第二层次,在会员基础上推荐产生的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三层次,在专业委员会委员基础上推荐产生的各级各类专家库成员和全国乃至国际学术组织的成员。2002-2006年,共向中华中医药学会57个专科分会推荐委员候选人223人次,向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45个专科分会推荐委员候选人102人次,推荐各类评审专家库委员36人次。
      五、积极开展评优表彰,努力促进人才成长
      国家出台了《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将学会设奖作为对科技人员奖励的有益补充,对科技工作者激励的有效举措。本届理事会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评优表彰活动,对涌现出来的优秀会员和成绩突出的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进行表彰,激励广大会员和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不断乐于奉献,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中医药科技进步。5年来,学会先后开展了3届“江苏省优秀青年中医药工作者”的评选、3届“江苏省优秀基层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评选、“江苏省首届中医(中西医结合)优秀护理工作者”的评选、“江苏省首届优秀中药工作者”的评选以及“学会突出贡献奖”、“先进会员”等的评选工作共计15项,授奖人数835人次,授奖集体106个。这些评优表彰活动大大激励了广大会员和我省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针灸工作者,促进了人才成长。
此外,从2003年起,我们积极组织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科学著作奖以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等全国奖项的推荐工作。组成了省级学会科学技术奖初审专家队伍,遵循公平公开公正、择优推荐的原则,从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等方面对参评项目进行细致审读和严格把关,力求推荐和展示我省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最新最优科技成果。2003年,省中医药学会推荐的《江苏省地产中药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的调查与评价》和《儿科运脾学说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5年,省中医药学会推荐的《中药马钱子药代动力学及其代谢物的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华针灸学》获科学技术(著作)奖三等奖,《中医妇科理论与实践》、《现代养生康复手册》等获科学技术(著作)奖优秀奖。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推荐的《砒霜磁性纳米微球磁感应自动控温加热靶向治疗宫颈癌的研究》获得了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六、积极做好政府委托工作,努力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学会采取有力措施,与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之间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密切加强联系。5年来,学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保质保量完成了主管部门交办的工作任务。在政府决策咨询方面,学会做了大量工作,充分体现了参谋助手作用。
《江苏中医药信息》的编辑出版工作是省中医药局交办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十分重视这项工作,编辑人员主动约稿组稿,灵活安排版面,使我省中医药界重要工作动态和科技信息得到及时发布。《信息》还积极配合各个阶段中医药的中心任务和热点工作进行专题报道,如2003年“非典”期间、每年度的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颁布期间,《信息》均以“专刊”“特刊”形式进行特别报道。2005年,《信息》又进行全新改版,信息量进一步增大,在全国同类信息中,处于领先水平,广受好评。5年来,共完成《江苏中医药信息》60期,25000册,约150万字的编辑出版工作。秘书处积极承担省中医药局交办的全省中医医疗广告审批工作,5年来共完成约1300份中医医疗广告的初审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认可。2003年,学会配合省卫生厅、省中医药局成功组织召开了“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座谈会”,积极开展了《中医药条例》宣传月系列活动。2005年,出色完成了省中医药局交办的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人员培训任务。
     七、积极加强制度建设,努力促进民主办会
      5年来,进一步加强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50多项管理制度,基本规范了学会办公、办事、办文、办会的各项程序。其中,关于学会的管理制度,如《会员管理办法》、《学术会议组织管理办法》、《关于提高学术会议质量的实施细则》、《关于全省性学术会议论文证书发放的有关规定》、《关于中医药继续教育管理规定》等共计11项,关于秘书处的管理制度共制定了42项。
      本届理事会严格按照学会章程,积极完善议事规则,实行民主办会,使决策充分体现广大会员的利益。5年中,召开理事(扩大)会议、会长(扩大)会议、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各市学会秘书长会议、各有关医疗单位医教科(处)长会议以及各类专家座谈会共计86次(其中:中医药学会29次、中西医结合学会29次、针灸学会28次、三会联合召开9次)。
此外,我们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全面推行财务规范化管理。5年中,我们先后制定相关财务制度12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实行民主理财、依法理财。我们运用财务核算软件对各学会进行分户独立核算,做到:经费收支核算全面,会计科目运用合理,会计核算资料、报销审批手续齐全,会计凭证、账册清楚完整。我们重视保护学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无不良借款,财物得到妥善保管,办公设备得到有效维护。5年来,我们每年均按照社团管理规定,接受有关审计部门对财务工作的审计,受到一致好评。
      八、积极办好《江苏中医药》,努力打造精品期刊
    《江苏中医药》(原名《江苏中医》),由中共江苏省委批准于1956年10月创刊,是全国创刊最早的中医药期刊之一。目前由省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联合主办。5年来,编辑部狠抓刊物综合质量,积极打造精品名牌杂志,取得了喜人成绩。从内容到形式,从社会效益到经济效益,杂志均有了明显的突破。2002年刊名由《江苏中医》改为了《江苏中医药》,进一步扩大了选题范围,明确了杂志定位。开本进一步扩大为国际标准大16开。封面设计更加美观,版式灵活,图文并茂,彩页大幅增加,可读性进一步增强。杂志增加了作者照片和作者简介的刊登,更加体现对作者的尊重。杂志纸张质量进一步提高,内页由普通书写纸改为了铜版纸。信息量进一步增大,由原来的48页扩版到了64页,装帧更加精美。杂志编排格式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加强,每篇文章均增加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责任编辑等信息。特别是杂志的精品栏目越来越多,文章质量越来越高,新开辟的“名医专访”、“权威论坛”、“专家笔会”、“走近院长”等特色专栏深受广大读者好评。杂志的学术权威性和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在以往已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的基础上,2002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成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点建设的“双效期刊”。2004年再度进入中国中文核心期刊行列,2006年又锦上添花,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杂志已成为国内外权威文献数据库的固定收录对象。杂志的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全面实现了网上投稿、网上审稿、网上编稿以及网上查询,大大提高了编辑部工作效率。
创刊50周年前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湛、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何权等领导亲自为刊庆题词祝贺或发来贺信,充分肯定《江苏中医药》取得的显著成绩,并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九、积极加强信息化建设,努力提升管理水平
      按照自身建设的“一家两网三库四化”工程的统一规划,学会切实加强了网络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会的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学会的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由于成绩突出,学会被省科协评为“信息化建设先进集体”(我省获此殊荣的学会仅有5家)。
     (一) 组建局域网,实现内部资源共享
     学会秘书处于2001年和2002年组建了内部局域网,并全部接入互联网,为学会网络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会秘书处内部完全实现了资源共享,彻底避免了以往部门间文件传递的繁琐程序,明显减少了因信息传递不及时或错误所造成的内部消耗,大大增加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显著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办公效率。
     (二)构建数据库,提升信息管理水平
5年来,学会着力加强数据库的建设,建成并完善了会员库、委员库、专科专病专家库等资源数据库,并成功设计、开发了会员委员信息管理系统,构筑了网络数据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操作平台,可以实现网络间的信息共享,具有操作简单、运用方便、性能稳定等优点,并能根据不同需要,随时可以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分析、统计,然后形成各种文件和报表。
      (三)搭建新平台,打造网上会员之家
       本届理事会注重利用现代化手段,努力搭建网络平台,积极打造网上会员之家。2003年3月9日,学会开通了江苏中医药信息网。网站的开通,为学会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给学会会员以及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2005年9月24日,网站进行了全新改版升级。新版网站融专业性与大众性于一体,立足于服务会员、服务专家、服务社会,注重实用。网站推出了“岐黄论坛”医学社区版块,开辟了学术交流新园地;强化了网上办公新理念,网上申请入
 
版权所有 © 2013 江苏中医药信息网 苏ICP备2020049628号 技术支持:光芒科技  
Copyright @ 2013 www.jst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苏省针灸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1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