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保健
儿童优育知识问答(一)
点击次数:5727次2005-10-24
         
   (本材料由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分会韩新民、 吴升华教授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母乳是母亲专为婴儿准备的最理想的天然食物。古人云:“儿在母腹中,赖血以养之,及其生也,赖乳以养之。……乳为血化美如饴”。
母乳喂养的优点有:
1)母乳营养丰富,蛋白质、脂肪、糖的比例适当,易于婴儿消化吸收。a.蛋白质总
量虽略少于牛奶,但其中白蛋白多而酪蛋白少,(母乳中35%酪蛋白,牛奶为80%的酪蛋白)故在胃中的形成乳凝块小,易于消化吸收。b.含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肪多,供给丰富的必需脂肪酸,脂肪颗粒小,又含较多的解脂酶,有利于消化吸收。c.乳糖量多,又以乙型乳糖为主,促进肠道乳酸杆菌生长。d.含微量元素较多,如锌、铜、碘等,尤其在初乳中,铁含量虽与牛奶相同,但其吸收率却高于牛奶5倍,故母乳喂养者贫血发生率低。e.母乳钙磷比例适宜(约2:1),易于吸收利用。f.含较多的消化酶如淀粉酶、乳脂酶等,有助于消化。
2)母乳缓冲力小,对胃酸中和作用弱,乳凝块小,有利于消化吸收。
3)母乳有利于婴儿脑的发育。母乳中的卵磷脂可作为乙酰胆碱前体;鞘磷脂可促进神经髓鞘形成;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大脑细胞增殖;乳糖有利于合成脑苷脂和糖蛋白;此外还有较多的生长调节因子,如牛磺酸等,这些均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发育。
4)母乳有提高婴儿免疫力的作用,以防止感染。a.初乳中含SIgA最高,此外母乳中尚有少量IgGIgmB及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这些均具有免疫、抗感染的作用。b.含有比牛奶较多的乳铁蛋白可抑制大肠杆菌和白色念株菌的生长.c.其他还有双歧因子、抗葡萄球菌因子等,都具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
5)母乳温度、泌乳速度适宜,并随婴儿生长而增加,无致病菌,经济方便。
6)产后哺乳可促进乳母子宫收缩复原,也较少发生乳腺癌、卵巢癌。
7)母亲自己喂哺婴儿,有利于促进母子感情,密切观察小儿变化,随时照顾护理。
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品已被公认,每一位母亲都应用自己的乳汁哺养自己的婴儿,以尽力保证婴儿健康地成长。
现在主张越早哺乳越好。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半小时内就可让母亲喂奶,既可防止新生儿低血糖,又可促进母乳分泌。虽然开始的母乳较少较稀,但能恰好适合初生婴儿的需要,随着婴儿反复多次有力的吸吮,可反射性地促进乳汁的分泌,乳汁的量和其中的营养成份也逐渐进增加。
新生儿不需定时喂奶,可按婴儿需要随时喂奶。以后可根据婴儿睡眠规律每23小时
1次,逐渐延长到34小时喂1次,夜间逐渐停1次,一昼夜共67次,45个月可减至5次。每次喂奶约1520分钟,根据婴儿吸吮能力及生活能力的不同,适当延长或缩短每次哺乳时间,按需喂养,以饱为度。
哺乳前,乳母应清洗双手,用温开水拭净乳房,将婴儿抱于怀中,取坐位哺乳最为适宜。哺乳时,应将乳头和大部分乳晕送入婴儿口中,让婴儿口与乳房含接良好,吸吮才有效,并可预防乳头皲裂,乳母亦可用中指和食指轻轻挟住乳房,不使乳房触及婴儿鼻子,以免妨碍呼吸,影响吮乳。这样亦可较准确地使乳头对准婴儿口腔,同时奶不多时可挤压乳房,以增加乳量;奶流得太快时也可挟紧一些,以免婴儿来不及吞咽而呛咳。每次哺乳时应吸空一侧乳房,再吸另一侧乳房,下次哺乳时则从未吸空的一侧乳房开始,这样就能使每侧乳房轮流吸空,以促进乳汁分泌。
哺乳后,应将婴儿轻轻抱直,依靠母左肩部,轻拍其背,以排出吸吮时吞入胃中的空气,防止发生溢乳。
母亲很关心自己的奶水够不够婴儿吃。一般说,母乳够吃,则新生儿吃奶时有连续的吞咽声,而且吸力很大,几分钟后吃奶力逐渐减弱且速度减慢,最后放掉乳头或仅含着乳头,吃奶后又较安静;孩子体重增加,大便正常;母亲乳房饱满,用手挤乳汁易流出;以上均是母乳充足的表现。若母乳量不足,哺乳前乳房多不胀,哺乳时婴儿吞咽声少,吸奶时间长,奶后常哭,且睡眠时间短而不安,体重不增或增长缓慢。
怎样保证有充足奶水,这是许多母亲和即将做母亲最关心的问题。首先,自怀孕之日起,
孕妇要有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足够的奶水喂养婴儿。因为哺喂后代是人类及所有哺乳动物的本能。这种信心和认识可来自产前学习和医生、长辈的指导,母亲自身具有哺喂婴儿的强烈愿望,是极其重要的内在动力。其次,要为产后哺乳做好具体准备,如孕晚期每日用温开水擦洗乳房,并把乳头轻轻地向外拉几次,使乳头皮肤坚实及防止乳头内陷,以利婴儿吸吮。
婴儿吸吮乳头是促进乳汁分泌的最好生理刺激。因此,产后要做到尽早开奶(要在感到奶胀之前就让新生儿吸奶)、勤喂奶、坚持喂奶,早晚(早则35日,晚则10来日)奶水自会源源而来。这是保证奶水充足的重要一环。
当然,保证母亲在孕期和哺乳期有丰富的营养供应及充足的水分供应,也是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值得提出的还有家庭和睦、哺乳期母亲心情愉快、精神舒畅,避免生气和焦虑,也是保证乳汁充足分泌的重要因素。
此外,乳量不足时,可服黄芪、当归、川芎、王不留行、路路通、穿山甲、漏芦等药,或以猪蹄煮木通同服;或艾灸膻中,针刺少商后溪、乳根、合谷等穴,可增加乳汁分泌。
乳母的健康情况对婴儿影响很大。乳母患急慢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肾脏病、糖尿病、
甲状腺机能亢进、癌症、精神病等,都应禁止哺乳。当乳母发热感冒、或有乳腺炎时,也应暂停哺乳,但应按时挤出乳汁,以免病愈后无乳。
此外,古人亦提出:“凡乳母大醉后勿乳,大劳后勿乳,大怒后勿乳,房事后勿乳,有热病勿乳,其子啼哭未止勿乳,睡未醒勿乳,饱后勿乳。”这些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给小儿断奶的时间应视母乳充足与否而定,一般随辅食的添加,应逐渐减少喂奶的次数,小儿于1012个月可逐渐完全断奶,夏季或小儿患病期间不宜断奶。切忌骤然断奶,以免因小儿不适应其它食品而引起摄食量突然减少,甚至发生厌食、营养不良等病证。断奶后应注意调配易消化、有营养、适宜小儿食用的膳食,以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母乳不足或其它原因不能全部用母乳喂养者,可采用混合喂养,混合喂养比母乳喂养差,
便比完全人工喂养好。根据混合喂养的原因不同,其方法亦不同。一种叫补授法,即在每次喂母乳后再补喂牛奶或羊奶等代乳品,直至婴儿吃饱。此法多用于母乳不足者,因经常吸吮刺激可维持母乳的分泌。另一种叫代授法,指一日内有1次或数次完全用牛奶或羊奶代替母乳。代授法者每日母乳喂哺次数不应少于3次,并维持夜间哺乳,否则母乳会很快减少。
母乳缺乏或其它原因不能用母乳喂养时,可采用牛奶、羊奶或其它代乳品喂养,此即人工喂养。因人工喂养不如母乳喂养,所以应该努力争取母乳喂养至婴儿4个月,尤其要强调让新生儿吃到最初一周内的初乳。
人工喂养应根据当地的条件和习惯,选择适合婴儿营养需要的食品。首选的是牛奶或羊奶。牛奶的蛋白质含量虽高,但以酪蛋白为主,入胃后形成凝块较大,不易消化。对新生儿用牛奶喂养时,应加水冲调,其比例为3:1(或4:1),即3份牛奶1份水,以后逐渐过渡到4:1,直至不加水的纯牛奶。因为牛奶、羊奶的乳糖含量低,不能供给婴儿的热量,所以,一般应加5%的糖,就是100毫升奶中加5克糖。
6个月以内的婴儿,每日需要(牛奶或羊奶)奶总量(毫升)=体重(公斤)×110毫升,一日总奶量不应超过1000毫升;每日需糖总量(克)=牛奶总量×5%;每日需水总量(毫升)=体重(公斤)×150毫升,但应减去牛奶中的水量,实际上每日除牛奶外应喂水量(毫升)=体重(公斤)×40毫升,分几次在两次喂奶之间喂完。
人工喂养时要注意以下事项:①牛奶和其它代乳品的量和浓度应按小儿年龄和体重计算,按小儿食欲调整,切忌过稀过浓。②奶瓶以直式为好,易清洗,且热奶方便;奶头要软硬合适,奶头孔大小应按婴儿吸吮力而定,一般以奶瓶盛水倒置水滴连续滴出宜。③每次喂哺后一切食具应洗净并煮沸消毒,奶头应煮沸5分钟以上。④每日喂哺次数和间隔时间与母乳喂哺相近。⑤每次喂哺前可将乳汁滴几滴于手背处,测试乳汁温度,以不烫手为宜。⑥喂奶时奶瓶斜度应使乳汁始终充满奶头,以免将空气吸入,哺乳完毕后应将婴儿竖抱轻拍其背,以利排出吸入的空气,防止溢乳。
奶粉携带储存方便,使用亦很方便,在没有牛奶的地方使用较合适。其成分基本和牛奶相同,奶内蛋白质及脂肪经过匀化及干制等处理,性质有改变,较易消化,过敏亦少,但奶粉中维生素C大部分已被破坏。
冲配奶粉时,按其体积比为1:4,即1份奶粉加4份水(1平汤匙奶粉加4汤匙水即成),若按重量比为1 :8,即1两奶粉加8两水。而实际上冲调都是按体积来计算的,因按重量计算不方便。
奶粉用热开水冲调成奶液后,其用量用法和牛奶一样。
钙粉不能与牛奶一同服。因为钙粉可与牛奶结成凝块,影响牛奶、钙粉的消化吸收。所以,要给婴儿加钙粉,应与牛奶分开服,在两次喂奶之间,单独用温开水冲服。
给婴儿添加辅食的原则是:①由少到多;②由稀到稠;③由细到粗;④由一种到多种。即习惯一种食物后再加另一种,不能同时添加几种婴儿第一次接触的食物。(举例:①鸡蛋由1/3过渡1/21;②菜汤     稀饭;③菜泥     细菜叶)
根据小儿生长发育所需及消化吸收功能的成熟情况,按月龄顺序增加各类辅食(见下表)因母乳和牛奶中缺乏维生素CD和铁,故可在12个月时加添果汁、绿色菜汁、鱼肝油或维生素AD制剂……。
添加辅食顺序
 
     
14个月
菜汤、水果汁、维生素AD制剂
56个月
菜汤、米糊、稀粥、蛋黄、鱼泥、菜泥、豆腐
79个月
粥、烂机、碎菜、蛋、鱼、肝泥、肉末、饼干、馒头片、窝窝头、熟土豆、芋头等。
1012个月
粥、软饭、挂面等各种饮食,豆制品、碎菜、碎肉带馅食品等
 
生长发育是小儿不同于成人的最根本的生理特征,在整个小儿时期生长发育是遵循以下
一般规律不断进行的: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如出生后运动发育的规律是: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自上到下);从臂到手,从腿到脚的活动(由近到远);手拿物品先用手掌满把抓握,以后发展到能以手指端摘取(从粗到细);从最初的眼—手不协调,手—腰不协调,到眼—手协调、手—腰协调;先会画直线,进而能画图,画人(由简单到复杂);先学会观看和感觉事物,认识事物,再发展到记忆、思维、分析、判断(由低级到高级)。
 
新生儿出生时平均体重3Kg2.54Kg),实际上1985年九省市统计材料城区男孩平
均为3.2±0.4Kg,女孩平均为3.1±0.3Kg,均已超过3Kg,与世界卫生组织参考值男3.3Kg,女3.2Kg相近。出生后第1周内由于哺乳量不足、水分丧失及排出胎粪,体重可暂时性下降3%9%(生理性体重下降),随即迅速恢复和增长,对10日后继续下降者应寻找原因。年龄越小,体重增长越快:出生后头3个月每月约增长700800g,乃至1000g46个月每月增长约500600g,故前半年每月平均增长600g800g6个月后体重增长减慢,下半年每月平均增长300400g。一般35个月时体重可达出生时的2倍(6Kg),1岁时可达3倍(9Kg),2岁时可达4倍(12Kg)。
一般1岁以内的婴儿体重,可按下列公式粗略估算小儿体重。(出生体重按平均3Kg算)
16月:体重(Kg=3 + 0.7×月龄
712月:体重(Kg=7.2 + 0.4×(月龄-6
                    =4.8 + 0.4×月龄
212岁:体重( Kg=8 + 2×年龄
体重是作为衡量小儿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的指标,也是西医学计算小儿用药量的根据。正常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的体重存在着个体差异,一般波动不超过10%。若体重不足,低于标准15%以上,应考虑营养不良或其它消耗性慢性病;若体重超过同年龄、同身高小儿正常标准的20%可考虑小儿肥胖症。
测量体重应在晨起空腹排尿后进行。
3岁以下婴儿用量板卧位测身长。测量时,小儿脱鞋、袜、帽及外衣,仰卧于量板中线上,助手将头固定,头顶接触头板,测量者一手按直小儿膝部,使两下肢伸直紧贴底板;一手移动足板并紧贴小儿足底,当量板两边数字相等时读数,记录读数,即为小儿身长。
新生儿出生时平均身长为50cm,第1年身长平均增加约25cm,且上半年比下半年增长快,第2年增长速度减慢,平均为10cm2岁时身长约85cm
身长是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身长受遗传、内分泌、营养、运动、疾病等影响,明显的身长异常是疾病的表现,如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的30%以上,要考虑侏儒症、营养不良等。
 
用软尺经小儿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所得的长度,即为小儿头围。头围与脑的发
育密切相关。新生儿出生时头围平均约34cm,出生后上半年增长810cm,下半年增长24cm1岁时达46cm2岁时为48cm。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
婴儿的头围大小有什么意义呢?婴儿的颅缝多数在6个月时逐渐骨化,前囟多在1218个月内闭合。如果颅缝过早骨化或颅囟过早闭合,就会头围过小,影响颅脑的发育,可见于小头畸形;若头围过大,可见于脑积水或佝偻病。头围出现异常,家长应带患儿去医院检查,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囟门是几块颅骨交接处的间隙。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后囟为顶骨与
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后囟多数出生时已闭合,最迟应在生后24个月时闭合。前囟检查在儿科临床很重要,可用尺量出前囟菱形两条对边中点连线长度,出生时约1.52.0cm,后随颅骨发育略增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缩小,约11.5岁时闭合。
囟门的大小和闭合的早迟可反映颅骨发育的情况。前囟过小、过早闭合,合并头围过小,多见于小头畸形;前囟过大、闭合过迟,合并头围过大,多见于脑积水或严重佝偻病。前囟隆起,多见于颅内压增高;前囟凹陷,多见于泄泻失水。
婴儿出牙的速度是其发育正常与否的标志,即从婴儿出牙的情况可以了解其发育状况及营养的好坏。出牙有一定的时间顺序,一般左右对称同时萌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最先萌出的是一对下颌乳中切牙,即下面中间的门牙;然后是一对上颌乳中切牙,也叫上门牙。随后挨着中切牙左右各长出一个侧切牙,一般于2030个月出齐20颗乳牙。出牙时间常与营养、地区及其它因素有关,因而表现出个体差异较大,一般认为女孩出牙早于男孩。出牙为生理现象,个别小儿出牙时,可有低热、唾液增多,发生流涎及睡眠不安、烦躁等症状,一般较轻,重者应去医院就诊。
新生儿的眼睛已有感光反应,当给予强光时,可引起闭眼;24周时能两眼凝视光源。从第2个月开始,可协调地注视物体。3个月时头眼协调较好,可随物体移动180045个月时出现眼手协调动作,追随活动的玩具,开始认识母亲和常见物品,如奶瓶,喜看红色。11.5岁能注视到3米远处的小玩具,能区别物体的形状,喜看图画。1.52岁眼调节好,视力为0.5
新生儿出生时因中耳鼓室未充气及羊水潴留,故听力较差,但对强声可有瞬目、震颤等反应;37天后听力明显增强,对声音有反应,如用小铃铛在其耳边摇响,会以某种方式活动一下身体,或皱皱眉,或稍微动动头,表示听到声音了。3个月时对声音有定向反应。6个月时可区别父母声音,唤其名有应答表示。8个月时开始区别语言的意义。10个月时两眼迅速看向声源。1岁时听懂自己名字。(2岁时能区别不同高低的声音,听懂简单吩咐;3岁时可区别不同的声音;4岁听觉发育完善。)
新生儿出生时味觉已发育完善,对不同味道如甜、酸、苦、咸已有不同反应。用甜的糖水喂他,表示愉快;对柠檬汁等酸苦的味道,表现出痛苦。又如给他吃带苦味的中药,他就不要吃,甚至往外吐,但在药中加点糖,吃起来,就两样了。一般来说,新生儿喜欢甜味、奶味,不喜欢过酸、过咸和苦味。因此,有些家长片面地认为孩子小不知道味道好坏,给他喂什么就吃什么,这种想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也不利于增强新生儿食欲。新生儿味蕾的分布范围比成人大,占据整个舌面。45个月的婴儿对食物的微小变化已很敏感,故应适时添加各类辅食,使之习惯不同味道。
嗅觉是由挥发性物质发出的气味,作用于嗅觉器官感受细胞而引起的。在嗅觉中起作用的细胞位于鼻腔内,当有气味的气体接触鼻粘膜时,人们就能感受到各种气味。新生儿出生时嗅觉系统已发育得基本成熟,对刺激性气味反应强烈,如用棉签蘸点氨水,放在鼻孔旁,他马上就表现出“讨厌”这种怪气味,于是头和身体就动起来。哺乳时,新生儿闻到奶香味就会积极地寻找乳头。
新生儿出生时温度觉已发育良好,尤其对冷的反应很灵敏,如出生时离开母体环境,温度骤降就啼哭,甚至战栗,皮肤微紫;若把新生儿放在过热的物体表面上,他就会缩回肢体并发出哭声;若放在温暖的环境中,新生儿就很安静。对牛奶太冷太热也能感觉到,说明新生儿对温度感觉灵敏。
触觉是引起某些反射的基础,新生儿触觉已很灵敏,当触及口、眼、手掌、足心等部位时,即有相应的反应,如触及口唇时便会出现吸吮动作,触及眼皮很快就会闭眼,触及手心会立即握住对方并抓得很牢,触及足心会缩回腿脚。向前臂、大腿、躯干部位触之则反应较迟钝。
新生儿已有痛觉,但反应较迟钝,特别是出生后头几周。对刺痛也能引起难过表情。早产儿对疼痛刺激的反应更是比较迟。
新生儿大多在生后12小时内开始排出墨绿色的粘稠胎便。胎便是由肠粘膜脱落上皮细胞、羊水及消化液等组成。开始哺乳后,24日胎便即可排净,粪便就转为黄色糊状,每日约排便35次。
新生儿应在出生后12小时内排第一次小便。开始尿少,以后逐渐增多,一般每日排尿约10余次,尿清呈微黄色。
有的新生儿由于体内水分丢失多,吃奶又少,进入体内的水分不足,小便就少甚至无尿。这时,应给新生儿多吸吮母乳,或多喂些糖水,小便就会多起来。
如果,生后24小时不见胎便,或生后48小时不见小便,就要请医生检查,是否有先天缺陷或畸形等疾病。
 
版权所有 © 2013 江苏中医药信息网 苏ICP备2020049628号 技术支持:光芒科技  
Copyright @ 2013 www.jst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苏省针灸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1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