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园地 > 中医学术
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应期并存
点击次数:14759次2006-3-17

www.jstcm.com    2006年3月17日       8:53:29

吕炳奎

      前言:呼吁已经很多。我们展现的只是局部。三千年前的诗人们就写过这样的句子:“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此何人哉?――并非别有用心。“心忧”罢了!这里存备的,也只是一些心忧之言。

  1980年3月,卫生部召开了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总结了30年来的经验和教训,明确提出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这一方针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根本问题,对整个中医事业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是一件大事,对我国医学科学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基本情况

(一)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制定了一整套关于继承和发展中国医药学的方针和政策,以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上学术上的偏见,一些人错误地采取了轻视、歧视、排斥中医的态度,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学术的发展受到了种种限制,如规定中医不准进医院,让中医全部进修西医,用西医学术来改造中医。这一套清规戒律和改造中医的办法,致使中医面临被消灭的境地。
1953年以后,党中央发现了这种错误行为,对此作了严厉的批评,再次重申了党的中医政策,纠正了歧视、排斥、限制、改造中医的错误做法,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如规定了中医进医院,综合医院要建立中医科,各省要建立中医医院、中医门诊部。中医有了自己的阵地。截至1966年,全国建立了中医院330所,数以万计的在职中医进行了培训提高;整理出版了一批中医古典医籍,并号召中医带徒弟,中医要进修提高,西医要学习研究中医等。

  1955年国务院批准在北京建立了中医研究院,举办了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

  1956年中央又批准了卫生部党组提出的改进中医工作的方案。周总理亲自批准东西南北(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创建四所中医学院。从此中医有了国家举办的高等学府,中医界前辈把它们称为中医的命根子,使中医药队伍得到了新生,中医药事业得到了发展。50年代后期各地相继建立了21所中医学院。到1966年培养了5600多名大学毕业生,培养了2000多名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医师,初步出现了中西医结合的新生力量,同时初步编写了适合中医教学的一整套教材。一些省市还建立了中医药研究所、专科研究机构,发挥中医和“西学中”医师的作用,开展了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和理论研究等工作。如针麻、经络、气血、阴阳的研究,脾、肾本质的研究,烧伤、骨折和急腹症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科学成就,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增强了中医和“西学中”医师发掘、整理、提高祖国医药学的积极性。

  总之,“文革”前17年,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出现过一些曲折或者是大的曲折,但由于得到党的重视,中医事业得到了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二)“文革”十年浩劫,中医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中医药人员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机构被拆散,书籍被焚毁,把继承、发掘、整理、提高祖国医药的工作诬蔑为“复古倒退”,横加指责,片面强调中西医结合,大搞形式主义,以中西医结合为名行取代中医之实。上述种种原因,给中医工作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恶果:

  1.全国原有21所中医学院,被取消合并仅剩11所,这些幸存者也残缺不全,几乎失去办学能力。

  2.中医队伍大量减员。建国初期全国有中医药人员50余万,到1979年仅有25万余人,其中具有中医师以上水平的仅占30%左右,具有真才实学的名中医为数更少。中医学不仅后继乏人,更为严重的是后继乏术,这个具有几千年历史、被认为伟大宝库的中国医药学面临窘境,大有继承不下来的危险。

  3.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形而上学猖獗,提出什么“人人学中医”,“在1985年要创造新医药学的雏形”,“全国医院都要变成中西医结合的医院”,“农村是中西医结合的基地”,“赤脚医生是中西医结合的主力军”等等耸人听闻的、严重脱离实际的口号。从不提党的中医政策,不提发展中医事业,不提办中医机构。似乎中西医结合,创造新医药学指日可待,新医药学就要取代中医、西医了,中医、西医没有再发展的必要了。中西医结合一时成了卫生工作的中心,一切隶属于中西医结合,服从于中西医结合。其结果是,西医发展受了影响,中医濒临被消灭的境地,中医机构几乎完全变成了“中西医结合”的机构,青壮年中医纷纷弃中学西。这个时期中医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中不西,水平很低,中医陷入了可有可无之境地。

  总之,林彪、“四人帮”对中医事业的破坏,大搞形式主义,以中西医结合取代中医的沉痛教训,我们必须牢牢记取。

  (三)粉碎“四人帮”四年多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批判了林彪、“四人帮”的极左路线,大批冤、假、错案得到了平反昭雪,重申了党的中医政策并逐步贯彻执行。各地都积极行动起来做了大量工作,恢复和安排了一大批被林彪、“四人帮”驱赶下放的中医药人员的工作,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作用;被取消合并的中医药机构得到了重建和恢复。中医学院已发展到24所,教师队伍在不断地扩充和提高,教学计划正在修订,教材准备再改编;中医研究机构达到43所,中医院500余个;同时为一批中医药人员确定了技术职称,提拔了一批教授,中医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学衔。原来被解散和停办的学术团体和刊物也陆续恢复。西医学习中医的工作继续进行,在普及的基础上注重了提高,并克服了那种形式主义的做法,中西医结合在稳步地整顿提高、继续开展。那种大呼隆的做法已消声匿迹。总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形势是好的。

  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既是个学术问题,又有个政策问题,两者相互交叉,如果我们不搞清楚政策与学术的关系,用政策来代替学术,其结果必然使学术受到限制,难以向前发展。“四人帮”横行的10年,在这方面是有惨痛教训的。中医、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在学术上它们应该是平等的,也不能用中西医结合来取代中医。

  因此,我们既要严肃地对待这一问题,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好这些关系。医学科学本身究竟应该如何发展,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不能当做政治问题对待,更不能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加以规定和限制,只能采取讨论的方法。要坚持学术民主,尊重学派之间的平等地位和独立性。

  30年来,中医事业是确有成绩的,有了些新的发展,如建立了中医医院,中医药研究院、所,成立了中医学院、学校,培养了高级中医师及“西学中”医师,开展了中西医结合。这些在旧中国是没有的,都是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的新的工作,新的发展。

  但是,中医(包括中药)工作存在的问题,确实相当严重。事实是无情的,让我们来面对现实看看:全国有学术水平的中医已经很少了,解放初的第一代名中医已经快没有了,第二代名中医在解放初年纪还轻,还没有多大名气,现在也年逾古稀。从中医药人数上看,比解放初减少了一半,这些是多么令人深思的严重问题。大家在大声疾呼:“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按现在这样的趋势发展,这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理论体系完整,科学原理很高的祖国医药学竟处于兴废存亡的关头。如果不加以扭转,我们将会成为“千古罪人”。

二、三十年来的经验教训

(一)中医药学究竟是不是一个伟大宝库?目前有四种看法:

  1.根本不承认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认为中药有一定的治病作用,中医没有理论,更谈不上什么理论体系,所谓的中医理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玄学”,没有科学根据,中医治不好病。总而言之,中医不科学,正如有的人说,中医好比“活化石”。

  2.认为中医是经验医学,能治好一些普通病,但道理讲不清楚,科学性难说,只要西医吸取它一些经验就行了。过去只提出“抢救老中医的经验”,而不讲老中医的理论,就是这种看法。

  3.中医药确能治病,能治好病就是科学。

  4.确认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它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有丰富的治病经验,是一门有很高科学水平的学科,应当加以继承、发掘、整理、提高,使它与自然科学直接结合起来,向现代化发展。

  我认为,第四种看法是正确的,是实事求是的,是有科学根据的。如果说,这种看法是没有根据的,那么今天我们党的中医政策就要重新考虑。如果说是确有科学根据的,那么今天提出的方针政策就是正确的,就要坚决贯彻执行。总之,关于中、西医两个学派的地位及中医要不要继承,中医自身的发展与中西医结合的关系等等问题,都要取决于中医的科学性。中医究竟是科学,还是不科学,事实会做出答案。

  (二)学术上的偏见形成中西医的不平等。解放后,虽然我们党极为重视中医药学,提出了团结中西医的方针和继承发扬中医药学的政策,把中医从绝境中解放出来,旧中国那种“中医饱受欺凌摧残,祖国医药学日趋湮没”的境况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中医得到新生,中医药事业有了发展。但是,由于在学术上存在着严重的偏见,而且根深蒂固,对中医的科学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采取鄙视、歧视中医的错误态度和把中医药体系放在医药体系的最低位置的做法,始终没有得到真正正确的解决。例如:把西医学习中医提到“关键”高度,“中西医结合作为发展我国医学科学的唯一道路”等等,这就是说要整理提高中医药学,必须由西医来承担,中医只做为一个摆“旧货摊”的老人,只要发展中西医结合,不一定要发展中医药学。这样实际上就否认了中医药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的存在,否认了中医药学还有继续发展下去的必要。因此,就不可避免地把中医药学置于西医学支配之下的从属地位,造成西医、中医两个学派“一个在朝,一个在野”的不平等地位。实践证明,中、西医药两者各有所长,各有独立的理论体系,学术上应该是平等的。用一个学派去支配另一个学派或改造另一个学派,这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学派之间应该是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百花齐放。

  由于这些带根本性的问题存在着偏见,中医、西医学术之间,中医事业与中西医结合事业之间的关系没有搞清楚,位置没有摆正确,因此采取完全违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思想,出现了以西医药学的观点标准来衡量检验中医药学、要求中医药学的不正常状态,视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于不顾。其结果是:

  1.现在的中医医院,除极少数坚持以中医药为主的方向外,大部分已名存实亡,名义上是中医医院,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中西医结合医院和西医医院。只是门诊上用点中药,病房里已完全西医化或半西医化。近来,有些中医院才拿出一部分病床作为中医病床,中医院里新设中医病床和中医科,真是令人不可思议的咄咄怪事。在组织领导方面,有不少科室领导是由西医和“西学中”医师担任,中医药人员在中医院处于从属地位,要坚持用中医理论做指导,系统观察病人就难之又难了。
关于中医中药人员的定职晋级,基本上以西医的知识标准来考核。认为符合西医水平的,才能定职晋级,而不是从中医的知识水平来考核,这样评对不对呢?中医学术怎么能发展呢?

  2.西医学中医的普及与提高工作没有摆正确,西医学习中医形式主义严重。我们认为西医学一点中医知识,加以普及是必要的,但“西学中”要搞中西医结合就要学而有成,不能学一点就认为可以搞中西医结合了,甚至片面地认为用些中成药,再用些西药就是中西结合。所以有的病人说,你们结合是在我们病人肚子里结合。

  3.中医学院应该是在学好中医的基础上,学一些西医知识,特别要学习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如数、理、化,培养青年中医能掌握必要的科学手段来研究中医药学。由于片面和过分地强调现代医学的作用,24所中医学院(除正在筹建的两所外)大部分在教学的实际比例上,中西各半,甚至西多于中。课堂上学一点中医理论,但因没有附属医院和附属医院已变成了西医院,失去了完整的中医临床实习。因此,近年来的中医学院毕业生由于中医学得不多,缺乏治病的真实本领。

  4.中医研究工作,虽然有数十个大小不同的中医研究机构,现在真正把现代科学手段用来研究中医药理论的很少,大多是以西医学的要求找指标,检验和证明中药的疗效。符合指标的就承认是科学,否则,就是不科学。我们不反对实验研究和客观指标,提倡用最新的科学手段使中医现代化。我认为当实验方法不能阐明那些指导中医实践行之有效的理论与经验时,应去寻求新的实验研究的手段和方法,绝不应轻率地加以否定。

  5.“西学中”医师大部分被分配到中医机构,中医机构成了中西医结合的阵地,这就使中医药人员丧失了阵地,脱离了临床。中医理论学得再好,如果不通过临床实践,那就只能是空头理论,就难以提高发展。中医失去了临床,中医就会被消灭。现在有人说,中医离开了“西学中”,就不能存在,就无法办医院,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二三十年来,中医失去了独立从事临床工作的机会,只是看看门诊,或者只给疑难病人会会诊,根本得不到对危重病人从始至终负责到底、系统观察治疗的机会。现在高级中医师手里没有较完整的中医病例,这样就难以总结出经验,所以本来有理论水平和经验的中医,也只能无所作为,他们的学术水平不是在提高,而是在大幅度地下降。现在后继乏人、后继乏术的严重现象就是这样造成的。

  中医在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结果主要是通过实践得来的。成万部著作怎么写出来的,是凭空臆造的吗?不是。从《内经》、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一直到李时珍的《濒湖脉诀》、《本草纲目》,叶天士的《温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都是通过无数次的病例实践,用一辈子的心血总结出来的?有的人说,过去中医没有医院是怎么总结的?中医过去的病床是设在病人家里,病家请了医生,这个病人的命运就交给了医生,医生就要高度负责,予以精心治疗。患者病情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生的声誉,所以医生自始至终要对病情和机理搞得很清楚,对病情的转归观察非常仔细,病好了便得到一套完整的经验,病坏了总结其原因,加以改进。祖国医药学就是这样总结提高向前发展的。所以从前文化较低的青年随师学习四五年,一面读书,一面跟师实习,结业后经过若干年的临床实践,有的就能成为名医。而现在我们招收的是高中毕业生,甚至学过医的大学生,跟随名中医继承他们的学术经验,理应大大超过原来的名中医,但是很少有超越者,有的连他们的学术经验都继承不下来。其原因就在于没有临床阵地进行系统的、完整的、独立的实践,加上一些不符合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框的限制。中医药学有继承不下来的危险,就在于此。我们呼吁:要为中医建立体现中医特点、适宜总结提高中医学的阵地。

  6.由于学术上的偏见,造成了中西医两种学派的畸形发展。据1978年统计,全国西医医院8841个,中医医院447个,西医是中医的21倍。西医病床200多万张,中医病床只有5万多张,西医是中医的40多倍;西医院校116所,中医院校24所(其中二所正在筹建),西医是中医的5倍。建国初期中医有50多万人,高级西医仅3万多人。根据1978年统计,中医减少了一半,而高级西医现有35万多人,比建国初期增加了近10倍。现有的这些中医机构,设备极简陋,条件很差,全国447所中医院中有78所连一台显微镜都没有;中医学院大多数不仅院址小,设备差,还有4所中医学院至今尚无附属医院。试问这怎么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人才?这样下去,中医将越来越少,水平越来越低,前途暗淡,使人寒心。造成这样的状况,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学术上的偏见.认为中医不科学,不屑下本钱。如不改变这种现状,要发展中医是不可能的。

三、中医药学确是一个伟大宝库

  从历史来看,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在公元前我国的文化、科学技术、农业、手工业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特别是数学、天文学、医学、冶金等方面已经发展到很高的地步。中国人民应以此引为自豪。

  由于我国在二三千年前左右,已经有了很高的数学、数理经验,相应的发展了独具理论体系的天文学。在数学、数理和天文学发展的同一理论体系指导下,经过人们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积累,总结、发展了有系统的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的祖国医药学。

  由于历史和自身的局限性,经验医学在近代已相继被淘汰了,不少国家的传统医学基本上已被淘汰了。我们的中医药学,不但把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保留到今天,而且处处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的科学家,特别是引起了国外的一些科学家极大的兴趣和重视。许多国家出现了“中医热”,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在他们看来这里面有科学的新的东西。本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来看,中医药学确是一个伟大宝库。我们国家有中医药学这样一个伟大宝库,又有基础雄厚的现代医学,我们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两种医学,这是我国得天独厚之处。

  从科学的发展规律来看,这两种医学的理论体系,对人体的了解和认识是不同的,正因为这两种医学不同体系的存在,会更有利于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但是,由于理论体系的不同,产生了两种学术观点,这两种学术观点目前仍存在着矛盾,并由之产生了相互排斥的现象。我们要正视这种矛盾,不要回避这种矛盾。如何正确处理好这种矛盾,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促进各自的发展,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纵观过去,我们在对待这种矛盾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是违背了有利于两种医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自从西方医学在我国发展起来的那天起,两种医学就产生了矛盾,加上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和奴化思想的影响,对中医采取轻视、歧视、排斥的态度,甚至给中医扣上“封建迷信”、“不科学”的帽子,完全是违背事实,无视客观的错误表现。由于学术上的矛盾和偏见及其历史的影响,造成了中医药事业得不到充分发展,中医药学得不到很好地继承发展和整理提高。

  中医药学是一门科学,它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容,重大的科学原理――人类生命科学。

  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气、气化、经络、脏象、营卫、气血、精气神、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子午流注和中药四气、五味、归经等等。中医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在我国科学史上是占有重要位置的,是享有盛誉的。它不仅具有人体内外联系整体性的认识,而且它有人体与自然界联系这一整体性的认识。如它认为天时地理、四时节气、日月星辰运转都与人体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像形态学那样,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服人。由于中医药的理论看不见,摸不着,确实很难服人。因为死人身上找不到中医的理论根据,它以功能及生命运动的形式存在着。它是运动的,变化的,所以无法从尸体解剖上看到,以形态学的手段是难以证明它的科学性的,因为人死了,生命运动就停止了,消失了。那么中医的这些理论,究竟怎么来的呢?是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呢?不是,一句话,是从实践中产生出来的,是实践升华的结果。我们推论,远在三千年前,我们聪明的祖先早已发现人体特异功能的作用。他们逐渐深化地运用“运气”的特殊本领,激发了和掌握了人体自身的一种特殊本能,有了耳目视听和遥感方面的特殊功能(例如现在我们正在大量发现和研究的儿童特异功能。这是人类所共有的本能,而在儿童时期较普遍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但也有极少数终身存在而更为深化的)。以现代的语言来说,人能有惊人的从宏观到超宏观、从微观到超微观的特殊能力。我们的祖先巧妙地运用自己的这种特殊手段、特殊功能,达到遥感和超宏观、超微观的境界。他们在实践中逐渐深化,可以“直视”人体内在的生命运动和人体与自然界联系的各种规律等等。这些事例大量记载在古代的文献中,由于失传而不懂了,后来竟被斥之为封建迷信、荒谬不经之说。例如:《史记?扁鹊仓公传》记载:“扁鹊能视垣见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脏腑正癥结,特以诊脉为名耳。”《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列子?仲尼篇》说:“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亢仓子曰,我能视听不用耳目。我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可觉,心腹六脏之可知,其自知而已矣。”

  有关这方面的文献资料浩似烟海,举不胜举,仅举上述三例说明古人已掌握了这方面的特殊功能。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破坏了我国古代文化,掌握这些学问的人遭迫害,到秦汉以后这些学问逐渐变为极少数人所掌握,并为宗教神秘色彩掩盖着。现在很少有人精通它了,不懂了,甚至根本不相信这种特殊功能的存在,并斥之为迷信。因此,长期以来,不仅是知识界,而且在中医界本身相当大部分的同志对中医药学这些基本理论怎么总结形成、衍化发展是不甚清楚的。现在往往把精华视为糟粕,总以为中医理论是古人虚构的、臆造的、不可靠的,但是为什么运用这些理论能治病保健、却病延年呢?

  到目前,伴随着自然科学如此迅速的发展,愈来愈证明中医理论的可贵。如国外对生物钟的研究,针麻的研究,气象对人们的影响的研究,气节与人体的关系研究等,都足以证明它有很高的科学性。这些现象在我们中医学来讲,数千年前早已初步掌握,并逐步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运用于人民的保健事业。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对气功的重视和研究,运用最新科学仪器和新的方法来测定,证明气是有物质基础的,不是什么迷信、巫术。在这种宣传的影响下,蕴藏在民间的有气功修养和特殊功能的人,开始露面而出,而且不断发现一些不可思议的现象。这些现象,从现在的角度来分析,我认为人的意识也是一种物质,思维是物质运动。看来人的思维不是全靠客观反映所产生的,思维本身也是一种存在的物质,因此思维是由内外因素产生的物质运动形式。思维产生信息,这种信息的能量与作用是无限的。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能透过墙壁看到人,并能看到人体内部的一切,当然不仅是扁鹊一人有这种本领。人这种超微观的思维信息,能够透过任何东西,不受阻挡,这是科学不好解释的。对人体本身来说,例如认体内经络的运行,内脏之间的相互联系(相生相克),内脏与体表之间的联系,一天十二时辰与体内外各部分的关系,日、月、星辰的运动,四时气节的变化与人体的联系,疾病的发生转归等,都是通过经络系统进行的(总括为气)。这些有关人体整体联系的自在运动、自动调节等等,说明中医理论很可能是通过气功的锻炼及人体特异功能而总结出来的。

  总之,人是最复杂最高级的生物,古人称人为万物之灵。人的一切生命运动,特别是思维的物质运动,具有超物理作用、超功能作用的。综合目前自然科学的任何手段还无法加以揭示。自然科学还得向更高的阶段发展,向生命科学发展。

  我这样讲,是否有根据,能否证实?现在这种探索性的生命科学的研究已经开始,有待于将来的论证。中医药学这个伟大宝库,它从基础理论到临床治病,从四诊八纲到药物方剂,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的经典著作和大量的文献记载,我认为精华是大量的,糟粕是少量的。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刻苦地继承发掘整理它,发展它,并实现其现代化。我们还要向更高的境界――人类生命科学发展。我们还要组织力量对古代科学成就进行研究,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了解我国伟大的历史,增强我们民族自尊心和创造精神。

四、坚决贯彻执行三支力量长期并存的方针

  在党中央的直接关怀下,卫生部召开了全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基本方针。这是完全正确的方针,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医学科学发展规律的。只有承认中医是一支力量,要大力发展它,才有可能挽救中医药这门科学,真正把中医药学继承下来,并加以提高,使之逐步实现现代化。也只有发展了中医,才能促进中西医结合,否则,中西医结合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就这个问题,目前还有一部分同志没有充分和足够的认识,他们不了解中医药学在医学科学现代化和人民保健事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更没有充分认识到当前问题的严重性。没有认识到这种严重问题如此发展下去将会造成什么样的恶果。有的同志,口头上也说要实事求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但是实际上他们根本不掌握我国医学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是凭自己的主观想象、主观推理来对待事物,结果根本没有按客观规律办事,往往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只会给工作造成混乱,影响事业的发展。因此,要正确贯彻执行、落实这次会议的精神,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要加倍努力。

  现在,对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基本方针,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是:三支力量的提法不确切。他们的理由是“西学中”医师人数少,中西结合这支力量还未形成,他们只能和中医合起来算一支力量,就是只有中医、西医两支力量。

  第二种看法是:中医不可能独立发展,它离开了“西学中”医师就无能为力。只有和“西学中”医师一起,发展中西医结合,才能继承发展中医药学。

  第三种看法是:认为中医独立发展并实现现代化的提法是多余的,他们认为发展中西医结合就是中医现代化。

  第四种看法是:医学科学要现代化,何必还大力发展中医,强调中医独立存在是多此一举。

  上述这四种看法,我们是不能同意的,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三支力量与医学科学现代化及中西医结合的关系,根本没有认识到三支力量独立存在的必要性。中西医结合这支力量虽然小,但是客观存在的,只有保持他们的独立性,才能充分调动“西学中”医师的积极性,运用他们原有的西医学知识和掌握的各种手段及吸取的中医药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通过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在中西医结合中发挥他们的作用。

  如果不给予独立发展,而与中医合并在一起,两者之间的学术关系很难处理好,势必造成相互牵制,实际上否定了中医和“西学中”两支队伍的独立性,否定了两者之间的有分工,我们认为,有分工才能谈得上真正的合作。

  20多年的中西医结合,为什么时起时落,极不稳定,发展如此缓慢,其原因之一就是把中医和“西学中”合在一起,其结果对“西学中”医师来说,很多切身问题往往难以解决,同时中医与中西医结合之间学术上的矛盾,也很不易解决,既影响了中医的继承发展,又影响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这是第一点。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看法的根本论点是不承认中医是一门科学,一个独立的学术体系,所以他们认为中医学要系统地继承下来,在自身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提高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多余的。他们也看不到中医必须直接与自然科学领域多学科结合起来,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总之,中西医结合,是较多地以西医学的理论和手段来进行研究的,而中医现代化则是中医药学直接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运用多学科的手段,如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量子生物学、原子生物学、高能物理、天文、气象、高等教学、人体控制论、声学、光学等来研究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所以,中西医结合与中医现代化是有差别的,不能混为一谈。应当允许中医自身吸收自然科学知识,有权力向现代化发展,如果限制它、支配它,是违反科学发展规律的。实践证明,把西医的知识当作研究中医的唯一手段是很不够的。当前中西医的现有水平还都是有限的,中西医都要向现代化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在理论上出现了新的突破,在科学上就会自然地结合起来。

  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就要名副其实地,有各自的独立的系统。

  西医就不必说了,它从教学、医疗到科研已经有了规模庞大的完整的系统。它们拥有上百所医学院校和数以万计的医院,近200万张病床,数以千计的研究单位。

  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这两支力量,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系统。

  中医方面,形式上、名义上有了一个系统,有部分机构,如现有中医学院24所(但合起来只有三四所大的医学院的规模),从课堂教学到临床教学和实习,西多于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中医教学体系;中医医院五百多所,大部分是集体的,全部床位五万余张,而且这五万多张病床,绝大多数变成西医病床或中西医结合病床,真正中医病床寥寥无几。中医研究机构虽有四十余所,都是规模小,设备差,因陋就简,也没有扎扎实实地研究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所以中医这些机构都是名不副实的。

  中西医结合方面,除了天津南开医院正式宣布为中西医结合基地外,还有少数西医单位设有小型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科室或少量的病床,中西医结合还没有自己的机构,中西医结合工作基本上都在中医医院、中医研究院(所)进行。因此,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是混合在一起的,谁也无法形成一个系统,造成互相牵制,矛盾重重,谁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难以极大地发挥中医和“西学中”两种医师的积极性。

  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特别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正确看待这三支力量的发展在我国卫生事业中的作用和地位,要依靠它们,支持它们,同时在中医、西医、中西结合医师之间讲团结,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平等相待,防止门户之见及同行相轻和民族虚无主义,为发展我国医学科学现代化作出各自的贡献。

五、我的意见

  (一)必须按照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下决心来调整这方面的比例关系,就是要把现有的中医学院,中医医院,中医研究院、所,办成名副其实的中医事业机构,业务领导逐步要由中医药人员来担任。把“西学中”的力量,除留部分帮助配合中医业务外,余者逐步调到中西医结合机构(辅助科室除外),集中到中西医结合基地中去,这样才能使中医事业单位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1.中医学院要办成培养高级中医师的最高学府,必须坚持培养又红又专的中医药人才这一方向。要着重加强中医药理论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数、理、化)包括解剖等西医基础的学习,集中力量把中医的理论基础打扎实,再通过临床教学和临床实习,使其理论结合实际,系统学好中医,全面掌握中医的四诊八纲、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本领,同时具有一定自然科学知识,待毕业若干年后达到精通中医,成为一代名医,又应具有中医科学研究能力。中医学院除了培养中医各科人才外,还要负责培养“西学中”医师人才,学制三年,要使这支力量较快地发展壮大,成为中西医结合的骨干力量。

  中医学院要加强中医各科师资的培养,一种是招考研究生,一种是专科医师进修,培养师资,大力加强中医教学力量。

  应该调配一些数、理、化方面的教师充实到中医学院。生物物理、电子学、控制论方面的教师,将来视课程安排而适当调配一部分,担负这部分课程的教学,参与中医药学的研究。中医学院的毕业生,必须分配到中医单位,使其学用一致。

  2.中医学院一定要下决心办好附属医院,附属医院要为培养高级中医师服务,要坚持以中医的四诊八纲、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医疗和教学,不仅收治一般患者,还要着重收治急重病人,把中医的传统理论的特点体现出来。中医本来是治急性病的,而且到了明清时代已发展到了很高的地步,形成了一套治急性病的完整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总结出了很多疗效高而快的方药,现在这些方法和中医这套治急性热病的本领基本上快失传了,我们要把它重新发掘出来,加以提高。附属医院要办好中药房,要严格按照中药的加工炮制规范进行,提高中药质量,在此基础上进行剂型改革,这种改革不是西药化,而是保持中药特点的现代化。

  3.加强中医院的建设,扩大中医药人员的阵地。各省、市、自治区一直到县以及大的市镇都应当加强和建立中医医院或中医门诊部。湖南、四川等省已建立了相当数量的中医院。我建议全国所有县对已有的中医院应予加强,没有建立中医院的,可以在城区和大镇上选择一个卫生院或区医院改为中医院,没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先设中医门诊部。要大力充实中医力量,也可把县医院中医科的中医抽到中医院,先把县中医院的架子搭起来,选择有一定能力的中医专业人员担任业务院长或副院长。中医院一定要以中医药人员为主体,办成名副其实的中医院。

  中医院一定要配备好中药房,办好中药房,保证供应,保证中药的炮制质量,以保证中医疗效。中医院、中医门诊部要依四诊八纲、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系统记录病历,从一个病例一个病例的总结到各种病种的总结,以便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整理提高。

  中医院可以采用各种诊断手段,所得数据只作为旁证、对照、参考,不能代替中医诊断,不能作为衡量和检验中医疗效的标准,中医还要以传统的诊断为依据。

  中医院要成为中医医、教、研的临床基地。

  4.加强中医研究机构的建设。中医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研究。中医研究,包括专科研究机构,必须是以临床为基础,整理探讨中医理法方药的规律,提高中医疗效,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最新科学手段进行中医的理论研究,促进中医现代化。

  (二)大力加强中西医结合队伍和基地的建设。目前,中西医结合这支力量还比较小,到1985年再培养出高级中西医结合医师二千人(2~3年制),学员条件要求是高级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以上,毕业后集中分配到中西医结合基地工作。

  中西医结合基地,以省、市、自治区及大市为单位,选择一个中西医结合基础较好的综合性医院,抽调现有的经过二年以上脱产学习中医的“西学中”医师,热心于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同志,集中到中西医结合医院,将这个医院建成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科研和实验研究的基地。这个基地的各级业务领导必须是由“西学中”医师担任,逐步使中西医结合形成独立的机构并自成系统。他们的工作要根据自己的设计、设想来开展,以提高中西医结合的效果,早出成果,快出人才。这种基地应成为各省、市、自治区中西医结合的中心,负责对一般性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西学中”医师的定职晋级要以两套本领的特点,不能以西医或中医的标准来定。

  中西医结合基地应调配必要的中医师作顾问,负责中医技术指导。这部分同志主要任务是为中西医结合服务。

  总之,我们要重视中西医结合这支队伍的培养,要下决心尽快地建立一批中西医结合的基地。

  (三)为中医的提高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全国中医和中西结合工作会议上明确规定,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必须要在整个卫生事业中保持适当的比例,这是极为重要的措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要得到发展,要有必要的物质条件,一句话就是要有经费,没有经费什么也办不成。过去三十年中医事业为什么这样小而少,发展如此缓慢,原因之一,就是在物质上支持和扶植不够,没有经费。卫生经费本来包括中医经费在内,但学术上的偏见和中医只要“三个指头、一个枕头”就可以了的影响,使得分配经费时考虑中医甚少,即使考虑也比例极小,致使中医机构甚少,缺乏提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成了卫生事业中的“超短线”。我们希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坚决贯彻全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的精神,使中医专业机构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的5%~15%(不算人头费)、基本建设投资争取达到10%~30%的规定落在实处,并要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户头。

  (四)中药情况非常严重。过去走近中药店就能闻到一股中药香味,现在走近中药店闻不到香味而闻到的是霉味,可见中药质量之差,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中医的疗效。治疗感冒的薄荷、苏叶、荆芥等,夏秋季节常用的藿香、佩兰等等,价格低廉,能治疗很多疾病,某些病非它不可,而这些药主要靠保管,如保管好,新鲜芳香,治病效果高,但一经受潮发霉,变黑,没有香味,它的药力就丧失了,治病的效果就不好了。

  有很多常用药要经过加工炮制才能用,同一味药生用和熟用有着很大甚至本质的差别,这是几千年来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好经验,好像现在都过时了,不需要了,甚至有些同志认为草根树皮何必如此复杂,这说明他们对中药的认识缺乏科学的态度。现在世界上好多国家出现“中药热”,对中药视如珍宝,特别对中药既能治病又无副作用大为赞赏,认为中药里蕴藏着极大的潜力。现在的问题是:

  1.有经验的老药工已经很少了,掌握中药保管、加工、炮制这套技能的人为数极少,中药快要失去本身的特点和治病的作用了。必须呼吁中药材主管部门,严格中药材加工炮制的工艺,提高中药材的质量,以保证中医药的治疗效果,为人民造福。

  2.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老药师的经验继承下来,对没有经过中药专业知识学习的年轻中药技术人员,有组织地进行严格的训练,除了学习老药师的鉴别药物和加工炮制的技术外,还至少要熟读两本书,一本是《药性赋》,一本是《汤头歌诀》,使他们掌握中药的基本性味归经,什么是寒、热、温、凉,甘、苦、酸、辛、咸,补、泻、和、消,有毒无毒,药物的功能主治,方剂组成,适应症和毒性反应,等等,同时学习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掌握中药的加工制剂配方等一套系统的知识和技术,以保证中药的质量。

  3.收购时必须鉴别真伪,并要重视采药的季节性,要严格按照保管要求进行保管,防止受潮霉烂。采种保管过程,严禁使用杀虫药。

  4.中药材品种不全,常用药短缺达百余种,严重影响中医处方。调剂人员甚至不经医生同意擅自更换药物和剂量,甚至用手抓药不用秤称。调剂人员这种做法,是不能允许的。如果发生了医疗事故,谁来负责。这种怪现象,必须坚决制止。

  5.对于丸散膏丹的配制,往往只从利润出发,不按原方配制,随意修改,甚至别出心裁,巧立名目,结果是面目全非。在旧社会,中药店有两句话“配方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意思是以良心来保证。有些名牌药配方严守原方,制作一丝不苟,确有奇效。现在有些成药的配方,我是抱有怀疑的。如果中药的饮片或丸散膏、丹不能保证质量,不能按规程和要求炮制,这对中医的治疗效果,对保障人民的健康,无疑是个极大的损失。

  6.中药汤剂急需改进,可制成粉剂,以单味加工,低温干燥。处方用药照旧,用量就可大大减少,用开水冲服便可。病人服用,非常方便,而且能保持中药的性质不变。

  7.为了配合中医治疗急热性病,需要恢复鲜药的供应,如鲜大青、鲜芦根、鲜生地、鲜石斛,这些药对高烧病人有很高疗效。

  以上所提出的一些情况,是否符合实情,请大家参考。

   《挽救中医》节选之《呼吁与反思》
  (本文发表于1981年《浙江中医杂志》2月号、3月号。原题为《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的问题》)

 
版权所有 © 2013 江苏中医药信息网 苏ICP备2020049628号 技术支持:光芒科技  
Copyright @ 2013 www.jst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苏省针灸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1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