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园地 > 中医文化
丸药制作中的“匠心”
点击次数:4250次2020-6-11

丸药制作中的“匠心”

时间:2020-05-2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 作者:汪正清

  “丸者,缓也,作成圆粒也,不能速去病,舒缓而治之也。”(《古今医统大全》)“丸者缓也”之丸,多指最常用的小蜜丸(水蜜丸)和水泛丸。由于丸剂在体内释放药效过程缓慢,给人的印象是对于治疗慢性病和病程迁延长久的病症比较适合。但是不尽然,因为如安宫牛黄丸(大蜜丸)、速效救心丸(滴丸)等丸剂是可以救急的。

  丸剂的制作是一组饮片物理结构重组的过程,非常像我们吃的汤圆“叠”的做法。一料药,先行烘干,然后粉碎,过100目筛还是80目筛,完全取决于方中饮片的黏性,黏性小的粉末可以细一点,黏性大的粉末要略粗,以防遇水成泥。

  丸剂制作最难的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是起模,也叫“起母子”,丸子泛制成油菜籽大小的时候进行一次“整粒”,分层过筛,控制“母子”大小一致,筛下来的“头子”(过大和过小丸粒)化水,均匀分次喷洒在粗粒子上或者制成“清浆”用于盖面。丸子泛制成绿豆大小时进行第二次“整粒”,再根据“头子”多少决定是用清水盖面还是清浆盖面。这完全靠经验,书本上没有具体数据比例,而且每一料药成分不一,分量不等,性质不同,只有靠经验完成。师承、口口相传,老师手把手教,学生用心去领悟,好老师少,有韧劲的学生也不多,这就是手工中药制剂不容易得到长足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这种传统剂型流传至今的魅力之一。实际上,有经验的中药制药师傅有的已经退休,有的已经作古,还有一些不愿意成天跟中药粉末打交道,转向了其他岗位。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制药技术如果没有人继承下来,必将面临逐渐失传的窘境。

  丸粒到了绿豆大小的时候,可以自如地在包衣锅(用包衣锅制作水泛丸是基层一种改良,比起叠簸制作,包衣锅稳定且转速均匀)中用手抓、捏、洒、撞,用各种手法使其紧致圆整,眼看着一料丸药即将制成,“手握重兵,指挥千军”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制作过程中的所有辛苦都觉得值得,苦里有乐、苦中作乐。为了美观,有经验的制药师傅还在烘干后再在丸面上滚一层蜂蜡,使丸药表面更加光滑油润,看上去就是一料工艺品。

  由于药料基本没有什么损失,且便于分剂量服用、携带和保存,手工丸剂深受群众欢迎。制药师傅用心制作,一人一方,中医特色得到充分彰显。从这个角度看,从源头上保护制药师傅的积极性、传承技能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没有人愿意制作,这项技术很快就将失传。作为中药学的精华,所有传统制药工艺都亟须得到发扬光大,时不我待,刻不容缓。(汪正清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 2013 江苏中医药信息网 苏ICP备2020049628号 技术支持:光芒科技  
Copyright @ 2013 www.jst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苏省针灸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1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