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国内
1月25日起,五批国家中医医疗队共计773名队员陆续奔赴武汉抗疫战场,他们浴血奋战,书写了武汉抗疫史上的中医篇章—— 武汉,中医人的庚子记“疫”
点击次数:7956次2020-4-23

1月25日起,五批国家中医医疗队共计773名队员陆续奔赴武汉抗疫战场,他们浴血奋战,书写了武汉抗疫史上的中医篇章——

武汉,中医人的庚子记“疫”

                                                                                                                       
                                                     时间:2020-04-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1版 作者:李娜 罗乃莹



       编者按:庚子年新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喜庆祥和的神州大地蒙上阴影。疫情就是命令,白衣就是战袍。面对汹涌疫情,全国中医药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五批国家中医医疗队773名队员相继驰援武汉,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发挥火线上的中流砥柱作用,全力以赴救治患者,为打好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春回大地,疫情阴霾渐散之际,本报前方记者推出特别报道,温情回顾中医人武汉战疫全历程,全景呈现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真实记录下这段不应被忘却的历史。

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为战疫加油。

  武汉,这座有上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在除夕前一天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最严厉的管控措施——“封城”。也是在这个除夕夜,封闭的武汉成为战场,汇聚起全中国的力量。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暴发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抽调的全国各地的支援力量源源不断地涌向湖北武汉。

  1月25日、1月27日、2月10日、2月15日、2月21日……来自北京、广东、陕西、天津、江苏、河南、湖南、上海、吉林各省(区、市),773名队员的身影遍布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夏大花山方舱医院、雷神山医院………他们术济苍生,力挽沉疴,谱写了一曲生命赞歌。

  集结,奔赴一线战场

  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望去,2020年的春节,注定是中国人最难忘的春节。

  “1月23日10时起,武汉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这条广播将成为历史的永恒,它宣告着,一场力度空前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将在武汉打响,敌人是人类历史上从未面对过的新型病毒。

  疫情的阴霾笼罩着整座城市,武汉市各大医院的压力临近警戒值,每个医院收治患者的饱和度都达到最大峰值,如果再不能得到有效舒缓,医疗资源将承受最大负荷的挑战。

  黑夜被白光点亮,一批批白衣天使紧急驰援武汉,五批773名国家中医医疗队员与专家同样义无反顾。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赫伟丽只用了35秒就做出了要去前线的决定,已经半年没有休息的她,放弃了春节与家人团聚的宝贵机会,即使她上有老下有小,但她却说,“还有更多人需要我”。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90”后ICU护士周振琪主动请缨,要求奔赴武汉的战场,“2003年‘非典’疫情中白衣天使的身影,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要到一线去。”为了防止感染,一直留着齐肩长发的周振琪直接剪短了头发,轻装上阵。

  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陈二辉在接到去前线命令时,身边还有刚刚怀孕的妻子,妊娠反应强烈,正需要他的照顾。妻子在第一时间表达了对他援鄂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主动回老家解除他的后顾之忧。陈二辉安顿好家人后,便毅然前往前线。

  就这样,一批批精兵强将的队伍集结而成奔赴战场,一封封按着红指印的请战书还在纷至沓来,“我深知这场战役艰巨,秉承治病救人的初心,经过慎重考虑,我自愿请求加入抗击新冠病毒的一线战斗。”请战书上留下的是一个个白衣天使保家卫国的决心与勇气,是源源不断的国之中医力量。

  白衣披甲,逆行出征,他们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宣誓,“不打胜仗绝不收兵”,凛冬的中华大地,四面八方赶来的中医救援队伍汇聚江城武汉,筑起爱与安全的坚固堡垒。

  定夺,中医智慧指引抗疫路

  “新冠病毒是人类历史上从未遇见的病毒,针对病毒临床并无特效药。”疫情暴发初期,社交媒体上纷传的信息挑战着国人脆弱的神经:得了新冠就可能意味着死亡,黑暗、恐惧令人为之胆颤。

  中医药专家组拨开了疫情的阴霾。

  作为“侦查员”的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是最早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派赶赴武汉的专家组成员。1月21日清晨,刘清泉抵达武汉,仅用了两天的时间,就摸清了疾病的发病规律,将经验及时与后方进行沟通,明确了救治的方向。

  1月26日,在查看临床患者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率先提出将此次疫情定位“寒湿疫”,为疫情救治定下基调,并开出武汉抗疫1号方进行治疗。仝小林在医院发热门诊发现疫情的源头在社区,提出“中医药进社区”。武汉相关部门采纳他的建议,在武昌区开展试点,初步总结出“武昌模式”,随后,中医药在社区隔离点全面铺开,抑制了疫情的火势蔓延。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带领队员们深入临床一线,亲自为重症患者把脉诊断,凭借着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迅速摸清了疾病发病全程的规律与进程,开出“驱邪扶正”的中药处方,效果明显。同时,他全程参与新冠肺炎国家诊疗方案的制定,不断升级中医诊疗方案,从第三版到第七版,每版都有张忠德的心血。2月14日,他在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召开的第24场新闻发布会上,指导同行及早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降低危重症转化率。

  奋战在疫情风暴眼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对数据一直格外关注,他们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在数据中找寻中医药疗效优势。随着对新冠肺炎了解的逐步深入,医疗队根据疾病临床特点,不断优化治疗方案,总结出新方药——化湿败毒方,3月18日,化湿败毒颗粒获首个治疗新冠肺炎中药临床试验批件。

  国士无双,在专家组成员的齐心奋战下,中医药抗疫硕果累累,中医药全程深度介入治疗,总有效率达90%以上,临床筛选出的“三药三方”,成为中国方案的重要特色和优势。

  救治,隔离病房中与死神赛跑

  1月26日,第一批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进驻金银潭医院。病区情况不容乐观,80%以上都是重病患者,他们命悬一线,迫切需要有效救治。

  但是另一边,碍于武汉当时医疗资源严重短缺,第一批国家中医医疗队连基本物资都难以保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服务是取得防疫战胜利的保障。为帮助队员尽快开展工作,避免因住房拥挤导致的交叉感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闫树江副局长亲自与酒店协调,终于在1月28日解决住房紧张问题。

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在为患者诊脉。

  此外,由于时间紧、任务急,第一批国家中医医疗队从组建到出发仅十个小时,防护用具、生活用品均不足。医疗队后勤保障组组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吕文良总是彻夜不眠。他通过亲友同学等关系,克服交通不便障碍,筹集了护目镜、工作服、白大褂、保暖内衣、电暖器、常用药物等防护用品和生活必需品。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也积极协调,为医疗队送来了部分医疗、生活用品。有了后勤保障,医疗队员们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战斗中。

  战场上,是生与死的考验。

  金银潭医院,83岁的李婆婆,一直戴着面罩处于高流量给氧状态,只要一脱氧,血氧饱和度就直线下降。肺部影像也显示,老人正处于高危处境,怎么办?

  “经过对患者的综合指标评估,我们认为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的指征,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汤剂,用血必净和喜炎平等中药注射剂代替抗生素治疗就可以。”吕文良指出,发挥中医药辨证施治和中药注射剂等中医药特色优势,对变幻莫测的新冠病毒有着“一招致命”的作用,用药后,经过一段时间精心护理,老人痊愈出院。

  同样的故事也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六病区上演。北京中医药大学医疗队严格坚持“一人一策,随证化裁”的思路,同病不同治、同病不同方,2月6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迎来第一批18名确诊患者康复出院,鼓舞了全体医护人员的士气。

  两个多月的时间,国家中医医疗队五批队员在他们各自驻扎的医院,秉仁爱之心,施岐黄之术,赢得了患者的认可。有的患者在亲身体验后,变成“中医粉”,连连夸赞中医的博大精深。

  “你们是习近平主席派来的天使”雷神山医院广州病区硬核致谢的老奶奶成了全国的网红,这位老奶奶刚住到雷神山医院后,肺部感染严重,在广东医疗队“扶正祛邪,宣肺化湿”思路的治疗下,几服药下去情况就有了好转。

  “喝中药、打太极、扎针灸,中医药真神奇”江夏方舱医院出院的患者对着记者竖起了大拇指,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中医药会有这么好的疗效。“我胸闷气喘、医生扎了几针就好了。”35岁的石女士笑着说,“医生还用针灸帮我治疗了多年的颈椎病,我现在觉得舒服多了”。

  新冠肺炎患者多伴有乏力、胸闷、喘憋、咳嗽、失眠等症状。为此,医疗队护士们还将穴位按摩、耳穴贴压等中医非药物疗法引进隔离病房,效果明显。

  在大量的轻症、普通型患者康复出院之际,还有一些重症、危重症患者挣扎在生死边缘。但是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们不抛弃,不放弃,他们挺进“红区中的红区”ICU病区,全力解决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的难题。

  雷神山医院ICU病区中,81岁的重症患者吴阿婆情况直转急下,氧饱和度一度降至69%,CT显示两肺弥漫性改变,还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低钾血症等。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们迅速对吴阿婆制定了个性化综合救治方案,在高流量吸氧、抗菌、平衡电解质、营养支持等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注射剂、辨证化裁中药汤剂以及心包经针刺治疗,几天后,吴阿婆情况有了明显好转。“我真的很感谢你们,家里人都以为我挺不过去的,是你们让我重生”。吴阿婆说。

  隔离病房中,援鄂的五批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们日日与死神赛跑,抢回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却总是淡淡地说句,“我们是换了个地方工作,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文化,中医精神永传承

  汉口医院呼吸六病区的田阿姨喝完广东医疗队医生颜芳开的中药第一天,便感觉神清气爽了起来,这段小视频被传到了媒体上,田阿姨很高兴,说没想到自己还有一天能成“网红”。

  2月下旬,记者见到田阿姨时,她的脸色还是有些苍白。见到记者,开朗乐观的田阿姨又精神起来,“我现在已经有力气自己下床,每天对着镜子看一次舌苔,每天看都不一样。”原本不相信中医药的田阿姨已经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会给自己看舌苔了。

  “挺过来了”,是痊愈患者说得最多的四个字。生命支持、营养支持、中医药,每一种治疗手段都是摆渡生命的轮渡,承载着生的希望。

  短暂的建设时间里,医疗队的队员还专门在江夏区方舱医院开设了“博物馆”,讲述中医药抗疫故事。医院里更有许多“宝藏”中医治疗区,配备了艾灸用具、穴位贴敷治疗盘、耳穴压豆物品、热疗仪等。八段锦、太极拳等各种中医适宜技术也风靡起来。有中医人的地方,就有中医智慧护佑健康。

  在雷神山医院医生通道两侧的墙体上,中医医疗队的医生以自己最熟悉的中医疗法、中药材、八段锦功法为题材,亲手涂鸦,一幅幅图画生动有趣,不仅凝聚起抗击疫情的中医力量,也是展示、传承中医药博大精深的“文化长廊”。

  3月1日,雷神山医院感染三科六病区的刘阿姨要出院了,广东医疗队队长邹旭送给刘阿姨一句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早就记住了”,刘阿姨扭头指指床头墙上的贴纸。这句出自《黄帝内经》的话陪她渡过至暗时刻的每一次喘息,也将伴她今后的人生。

  不只是患者被中医药文化浸润着、鼓舞着,医护人员也同样因为中医文化的滋养而更加勇敢、坚强。

  广东医疗队把叶欣精神带到了武汉。这位牺牲在2003年“非典”战场上的中医烈士成为医护和患者共同的守护神。陈二辉说,以前科室的前辈参加过抗击“非典”,留下来一张照片挂在医院里,每次走过那里他都心生敬佩。

  3月18日,第二批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合种下一颗紫玉兰,菱角湖畔的生命之树成为中医人共同战斗的见证。“以此纪念广东、北京援鄂医疗队无私驰援的医者情怀和一道共同抗击疫情的战斗情谊,见证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像一颗颗傲立风中的蒲公英,疫情中的中医人把中医药的种子播撒开来。“这种经历对自己真是一种成长。”第一批国家中医医疗队的90后队员周振琪说,自己到武汉后看到媒体报道的医护人员故事都会激动得落泪,因为那也是她们每天经历的日常和走过的心路历程,“原来我也经常在长辈面前撒娇,也会对工作有很多抱怨,但现在完全没有了,再苦再难,我也觉得一切都好。”

  吉林医疗队领队冷向阳知道团队里年轻队员的父亲患有股骨头坏死,便主动找到这名队员,表示希望回吉林后能帮他的父亲做手术。这位年轻队员感动极了。她对记者说,“我回去以后要好好学习技术,早日熟练操作血透机、ECMO还有中医适宜技术,帮助更多人。”

  关病区时,广东医疗队给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留下一件特殊的隔离衣,上面签着每一个队员的名字。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安长青说,国家中医医疗队在他们最危难的时候从天而降,两个多月来,队员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感染着医院的每一个人。他们会把这件隔离衣摆在医院院史馆最醒目的位置,让后人铭记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让中医人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齐心,在红色党旗下成长

  2月11日晚,第一批国家中医医疗队4名同志火线入党,作为临时党支部书记,黄璐琦为四位同志佩戴党徽。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ICU护士王微有着18年重症护理工作经验,这位在2003年就参加过抗击“非典”的白衣战士,在党旗下坚定的表示:“十七年后的今天,我依然初心不变!因为我相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任何艰难险阻我们都能克服”。

  疫情的战场,一个个白衣天使展现了医者的风范与大爱无疆,他们不怕牺牲、连续奋战,哪怕脸颊被口罩勒到溃烂、双手被汗水浸到泛白,哪怕在手术室外席地而眠、没时间上厕所不敢吃饭……也要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希望留给患者。

  经过艰苦的战疫历练,党旗下汇聚了一名又一名优秀的新党员,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护士长陈敏就在战疫一线提交了入党通知书,“我看到很多党员干部冲在前面,感受到强大的动力。”3月4日她正式成为一名党员。谁也不知道,在来武汉的第五天,陈敏的父亲就因为糖尿病并发症住进医院,但她却一直坚守在一线,用赤诚之心守护患者,经受住了党对她的考验。

  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来自广安门医院的党员杨金亮穿着最厚重、最不透气的黄色防护服和打滑的靴套,一遍一遍地穿行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病房和放射科的往返路上,他的衣服已经全部汗湿了,护目镜里的水雾遮挡了视线,但他还是坚持着每天查看和运送患者。“患者对我们说一声‘谢谢你,白衣天使’,这不就是作为一名医生,作为一名党员最高光的时刻吗?”杨金亮说。

  战场上,党旗下,还有一群年轻稚嫩的面庞闪烁着青春的光彩,他们穿着白色的防护服很难看清面容,但依旧将阳光朝气带给患者。

  1999年出生,21岁的吉林医疗队队员王佳玉是五批医疗队中年纪最小的一名党员。穿上隔离战袍,王佳玉在雷神山医院的红区里就像个假小子,“愣头愣脑”,干起活来“最豁得出去”。

  脱下隔离衣,干练的寸头也挡不住她的清秀,澄澈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她就是一个青涩的小丫头,也是家里的独女。

  临行前,王佳玉没准备几样个人用品,却悄悄在网上给自己买了3份保险。“家里经济条件很一般,我又是独生女,万一出了什么事,我不想他俩以后过得太难。”

  从小到大,王佳玉和父母无话不谈。

  然而在武汉,每天4~5个小时闷在隔离衣里,汗渍从上到下浸透全身,王佳玉生了满背的湿疹,浑身难受,她没有告诉家人;频繁使用洗手消毒液,王佳玉的手斑斑驳驳都是蜕皮的痕迹,她没有告诉家人;刚到武汉时,王佳玉每天都被梦魇折磨,好几天不敢关灯睡觉。

  这些,她都没有告诉父母。

  每次恐惧的时候,王佳玉都有很多理由说服自己:爱打球、爱健身、年轻、身体好。这些平日里没有刻意培养的习惯成了她独立面对危险时重要的心理支撑。“我想着就算感染了也最多是上了呼吸机,肯定能熬过去。”壮着胆子,恐高的王佳玉第二次坐上飞机,第一次踏上武汉的土地,但却在武汉战场得到了成长,“这次经历我永生难忘,它让我比以前更加坚强”。

  生活,真情暖意托举生的希望

  在武汉的日子,人们会被病毒的阴霾笼罩,但这里不只有恐惧,更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希冀。

  “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步……”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里有一支90后“男护太极团”。5个90后男护士穿着防护服每天带领患者练习太极拳。护士张亚涛说,打完前三式,他已经全身是汗,防护镜里起了层雾气,讲起话来有些气喘,但能引导大家学习中医功法,获得身心愉悦,他自己乐在其中。

  “希望疫情结束,国家给分配一个男朋友。”湖南医疗队中90后护士田芳芳的心愿“火”了。这个心愿把方舱医院里的同事和患者逗得乐开了怀。她身穿隔离衣,手举心愿卡的照片被传到了网上,许多网友纷纷留言应征。被人问及这个可爱的心愿,田芳芳有些羞涩,她说这是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也是为了在工作间隙活跃气氛,逗大家开心。

  在病区里,田芳芳和患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心态最重要,你们都会好的”。她说,除了日常的医务护理,更多的是心理安抚工作。为了更好地缓解患者的紧张心情,田芳芳努力在网上学习网红舞蹈,希望教给患者让他们边健身边娱乐。“可惜我的舞蹈天赋实在是太差了,自己都没学会。”舞蹈没教成,但患者们都感受到了这位湖南妹子的开朗和热情,也被她的乐观感染。

  湖南医疗队的病区里,有一个今年读大四的患者正准备考湖南中医药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而来查房巡诊的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毛以林医生刚好是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硕士导师。“努力钻研基础知识,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我们欢迎你!”透过厚厚的口罩,毛以林热情鼓励。小姑娘高兴地站起来,“老师我一定努力!”

  在国家中医医疗队驻守的医院内,给患者理发、表演节目、举办生日会、做小手工小玩具送给小患者、画漫画鼓励大家战胜病魔……经常在病区上演,紧张的环境中常常散发出暖人欢乐的笑声。国家中医医疗队的医护人员常常在隔离区里施展出十八般武艺,他们化身“暖心大白”,在隔离服上写上各式各样的祝福话语送给患者,为他们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虽然患者无法看清这些“暖心大白”的模样,但他们乐观勇敢的身影成为每个人心中天使的模样。

  暖春3月,武汉的樱花又开了,一朵朵都象征着生的希望。

  情况越来越好了,方舱医院关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陆续关闭,市内各家医院逐渐恢复正常医疗秩序,一批批中医医疗队陆续撤退。

  撤离前一天晚上,邹旭还去看望了他牵挂的重症患者。第二天早上8点,他就要踏上返回广东的旅程。邹旭说,说放心不下他们,要再回去看看。

  医生通道的走廊里,一间间更衣室入口已经贴上了封条,通往ICU的廊壁上有一句话:我不要英雄的雕像,我要你们平安回来。邹旭说,那些忐忑不安的日子总算要熬过去了。

  ICU里患者情况各异,有人已, 经熬过了最艰难的阶段,有人还在苦苦挣扎,也有一些人对医生的呼唤基本没有反应。病房的角落躺着一位老爹爹,双眼紧闭,嘴大张着,身旁三个护士盯着。邹旭走上前去摸了脉,停顿了几秒,他声音低沉地说,“这个,可能很难救了”。他望向患者,又停顿了片刻,才向下一个患者走去。这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也是最渴望生机的地方。

  在武汉的这些天,让从医几十年的邹旭也感触颇深,“有时候患者看到医生真的像看到救世主一样。”他说,但他也知道,无论是现代医学还是传统医学,都有无能为力的地方。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邹旭说,有的患者血氧饱和度一直是93,挂上氧就正常,摘了氧数值就往下掉,这就非常需要中医帮一把。“像是在爬坡,快到顶峰的时候最吃劲儿,你帮他们一把,就过去了,人就安全了。”

  同样,在武汉的这些天,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们被英雄的武汉人民感动,也与武汉这座城市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3月29日,雷神山医院国家中医医疗队病区宣布闭舱,撤离仪式上,许多医护人员簇拥在一起,大家挥舞着红色的旗帜,大喊“武汉,我们赢了,热干面,再见!”不少医护人员激动地流下热泪。他们说不清这泪水究竟是因为胜利的喜悦,还是感慨一路走来的艰辛和难舍。阴沉的天气如泣如诉,大家唱着、跳着:命运就算颠沛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别流泪心酸更不应舍弃,我愿能一生永远陪伴你。

  同样的感慨在每个即将离开武汉人的心中翻腾。江夏区方舱医院关闭那天,患者们提前一天精心编排了小合唱,一首《爱的奉献》,歌词字字句句都是他们的心声。

  “勒烈马扶鞍,长烟漫野战犹酣。纵使逢敌千百万,不改常颜。危难挽狂澜,斜风帘雨细绵绵。一路高歌行踏处,无限江山。”仝小林以诗言志,直抒离汉之感。

  4月8日零时,江汉关的钟声再次响起。长江两岸流光溢彩,闪耀着灯光秀,“武汉加油”的字样变成了“武汉你好”。“封城”76天后,武汉解除了离汉通道管控措施。76天,武汉终于再次苏醒。

  “来年疫情彻底结束了,你们一定要再回来啊!”这是武汉人民向国家中医医疗队表达他们的不舍,他们期待,再相会时,山河无恙,举酒话绵长。


 
版权所有 © 2013 江苏中医药信息网 苏ICP备2020049628号 技术支持:光芒科技  
Copyright @ 2013 www.jst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苏省针灸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1101号